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单位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积极谋划,创新形式,不断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形成一批特色案例。本次十佳优秀案例评选活动旨在挑选出令群众满意的实事项目,以及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进一步营造校园办实事浓厚氛围,切实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请大家点击页尾“我要投票”为你心目中的优秀案例投票!如有疑问,请联系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小组实践组(联系人:沈馨儿 34208603/dwjgb@sjtu.edu.cn)。
投票时间:2021年12月3日-2021年12月10日
投票规则:从入围案例中挑选10个案例投票,每个jaccount账号仅限投1次。
评分规则:本次评选,将采取网络投票(占比60%)与实践组评审(占比40%)结合的方式评选出“我为群众办实事”十佳案例。
一、项目背景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船建学院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与自身工作相结合,为学院各位老师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老师科研活动进程中的重要课题,对于年轻老师来说更是科研事业的敲门砖。科研与学科办为老师们提供从潜力挖掘、申请书辅导到重点追踪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基金申请辅助服务,用实际行动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 。二、特色举措为帮助老师提高基金申报质量和立项率,科研与学科办在院领导指导下发挥组织规划作用,组织了面上、青年基金交流会、人才类基金交流会等多场基金辅导。通过前期动员、邀请院内外同行专家集中辅导、个别交流等形式,提升申报数量和质量。从申请思路、问题凝练、行文措辞、题目选择等方面对参会老师进行辅导。并对人才类基金进行了重点追踪,对上会老师给予答辩辅导。三、开展成效本次基金辅导效果显著,船建学院基金立项数创历史新高,其中优青项目更是打破七年冰封,取得历史性突破,立项3项,实现质量和数量的双提升。四、长效机制在今年基金取得优秀成绩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基金立项率,科研与学科办在分管领导带领下不断探索新的基金辅导模式,集结学院和学科力量,从立意、创新点凝练、撰写等各方面进行辅导,逐步形成基金辅导长效机制。把“我为群众办实事”牢记心中,在日常工作中切实体现。
一、项目背景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建筑楼群(A、B、C、D大楼),于2006年正式投入使用,至今已有15年,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各大楼所配套的基础公共设施存在老化严重,漏水、漏气、排水倒灌等现象,安全隐患点逐渐增加。为创造良好的办学环境,加强校园安全防范,自2020年起学院启动建筑楼群整修工作,两年以来,通过统筹谋划,科学制定方案,稳步推进整修改造等,解决楼群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为师生工作、学习、科研环境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二、特色举措用“辛”付出。第一时间成立专项项目工作小组,由各部门、各实验室20余人组成,根据配电系统、楼群防水、实验室公用系统专项、实验室辅助系统等不同项目,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评估检查分析,咨询专业意见建议,讨论确定维修方案等过程,细化具体改造内容,做好计划和预算。在施工进程中,工作小组放弃节假日,不分昼夜,24小时手机不关机,每天深入一线了解施工进度,专注施工的每一个细节,每一道工序,强化质量监督,严把工程质量关,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用“新”行动。漏水作为建筑物的“癌症”,长期影响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长年的修修补补一直没能从根本解决问题。面对这个老大难问题,学院结合楼群实际情况,采用远红外探测技术全面排查漏水点,咨询行业专家,寻找最优解决方案,针对房顶、瓷砖面、涂料面等不同的漏水点,分类施策,实现360度全方位的防水施工。针对实验室配电系统老化和跳闸,水电气管道老化,卫生间排风及排水系统堵塞,实验室污水倒灌等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采用新方法新思路,聘请专业团队运用新技术,更新配电系统、进行线路改造等,采取综合分析、各个击破的方式,快速高效地完成楼群系统大修工作。用“心”服务。施工期间带来断电、噪音等影响,部分教职工还需要搬迁办公室和实验场地,为了将影响降到最小,学院点对点的开展各项工作,为涉及到的教职工提供好后勤保障以及细致周到的服务。针对每道工序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到精准预测、提前部署、通知到位、贴心服务,影响较大的工程尽量选择节假日、寒暑假加班加点施工。此外,针对师生反映比较突出的洗手间、茶水间等公共卫生区域“老旧”问题,学院升级改造公共卫生设施,完善卫生间设施设备,规范日常卫生保洁,创造舒适整洁美丽的卫生环境,不断提升师生的体验度和满意度。 三、开展成效整修改造后的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楼群将会焕然一新:目前A楼已经完成全面整修工作,升级改造18个洗手间,房屋顶面、墙面完成整体防水,老化配电箱整体更换,教师办公室室内全面粉刷,外墙栏杆、设备基础钢构防锈等全面维护,使学院教师可以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办公。同时,启动了B、C、D大楼的全面整修工程,将对B、C、D实验大楼的防水、配电以及配套的冷却水系统、冷冻水系统、排烟系统、实验室进排风系统、污水系统、压缩空气系统等进行系统整修工作,使学院实验室的配套设施和科研环境达到国际一流的标准化实验室要求。四、形成的长效机制做好台账和日常维护记录,做到有检查、有记录、有结果;建立实验室责任体系和制度体系,及时排查安全隐患问题,从严从细抓好各项安全责任落实;加大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形成“计划—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纠正—反馈—持续改进”闭环安全检查与整改机制;制定《实验室安全与管理规范》《实验室安全督导工作办法》《实验室安全手册》等规章制度,联动各部门、物业,合力做好楼群维护管理工作。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切实推进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在加强学习教育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急难愁盼”,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将实事办好,将好事办实。为进一步统筹整合力量,提高管理服务效能,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从大局着眼,推进机关综合改革;从中观发力,持续强化队伍建设;从小处入手,全面践行群众路线,着力形成可复制、可辐射、可推广的长效机制,使全院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守正创新,“三位一体”推进事业发展突出“实”的导向,做好“融”的文章,积极推进“大党建”“大行政”“大思政”三位一体综合改革,贯彻交叉融合新理念,构建系统协同新格局。“大党建”坚持党群工团一体化推进,上下左右全链条打通,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引擎,有效整合组织、宣传、工会、妇委会、共青团、统战等资源,以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师生支部有机协同,总支支部联动互通,实现功能集合、情感融合,服务倍增、功能倍增。“大行政”以“按需设岗、精简高效、统筹协调、服务至上”为改革目标,整合相关业务模块,成立教学与人才培养管理部、教师职业发展服务部、资产财务与综合保障部, 坚持“一站二时三升级”:推行一站式服务,推进政策及时宣贯、业务即时办理,推动业务、管理、服务再升级。“大思政”坚持以学生全面成长发展为中心,着力调整组织架构,选优配强工作队伍,建立“横向统筹-纵向合力”的育人体系,强化主责主业,推进工作下沉,切实提升育人成效。求真务实,“E才加油”助力全面赋能积极开展全景式、多维度、深层次的“E才加油”系列培训,持续助力队伍建设,打造事业联结共同体,绘就事业发展同心圆。开展教学科研、启航计划、基金辅导等业务培训,助力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推进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机关建设,组织党建、宣传、人事、科研等实务培训,着力提高机关人员的研究能力和工作效率。科学化、系统化梳理业务流程,对内编制《操作手册》,提高工作效率;对外编制《办事指南》,强化便捷服务。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管理服务全面数字化转型,提升科学决策、精准管理和高效服务的水平。以人为本,多措并举践行群众路线坚持全方位贴近师生需求,提供便民服务。开设“书记院长信箱”,畅通下情上达渠道,广泛听取师生对学院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设置“党员先锋岗”,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文化氛围;组建“机关实事团”,加强一线政策宣贯和咨询答疑;优化办公环境,对楼内洗手池进行热水改造、增设直饮水机、购置健身器材、卫生间加装扶手和置物板、放置洗手液和熏香机,楼宇间加装自动售货机及雨伞架等。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将继续完善“三位一体”综合改革,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切实提高管理服务效能,把实事办出实效、办进师生心坎,奋力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加快学院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群众利益无小事,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从点滴入手,着力解决教职工关心关注的切身利益之事。一、项目背景近年来,随着我校“人才强校”主战略的全面实施,材料学院引进人才的数量显著增加,仅2021年至今,新进教师及研究队伍人员的数量就达17人,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发展提供了蓄水池和生力军。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引进人才对办公室及实验空间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新入职教师的办公室空间成为最迫在眉睫的困难。二、特色举措(一)广泛调研。材料学院机关党支部与二级研究院所党支部密切联系,通过开展“学史共进强思想,知行合一担使命”为主题的系列调研活动,面向14个研究院所党支部,开展了多场座谈会,了解师生关切,切实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以解“急难愁盼”助推“我为师生办实事”。(二)资源共享。为了让新进教师在办公室落实好之前能安心地融入新工作环境,学院通过资源整合专门设立了多间“共享办公室”,提供给新进青年教师或客座教授使用。 (三)智慧管理。“共享办公室”使用便捷方便。教职工在“交我办”APP上的材料学院栏目即可申请。学院还为办公室统一安装了门禁系统。教师发起预约申请后,经学院管理员信息审核及权限配置,即可凭交大“校园V卡”刷卡进入使用。为应对疫情,学院还安排物业人员定期打扫卫生及进行消杀处理。三、开展成效“共享办公室”自2021年8月份上线以来,运营情况良好,累计使用这一“共享资源”的教师人数超过7人。材料学院的这一举措获得了教师们的认可,以教师的实际需求为抓手,做实事,解民忧,助力师生校园生活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全面提升。“共享办公室”解决了教师们短期、临时、应急的办公空间需求,极大的解决了引进人才的办公用房紧张的实际困境,有效地提升办公室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效率,提高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正如某位新进青年教师所说的:“共享办公室”是全新的工作平台,实行流动机制,让每一个进入学院的教师都“不落空地”。它不仅像“学术沙龙”、像“成果孵化站”,更是一个“温暖的家”。四、形成的长效机制随着“共享办公室”需求人数的持续增加,学院将进一步开展规范化建设,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设计,逐步增加服务供给。通过建立人才引育与人才服务的常态工作机制,将我院人才强院战略落到实处,使人才工作引领学院双一流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一、项目背景环境学院师生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结合奉贤区马路村乡村建设实际发展需求,运用生态环保技术协助乡村解决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各类环境保护问题,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二、特色举措环境学院与奉贤区马路村签订《党建共建协议书》,挂牌“上海交通大学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博士生工作站、院长工作室、党员示范基地,马路村设立了“众熠学生奖学金”,积极为学院师生与村民搭建“便利菜篮子”供需平台等。三、开展成效围绕马路村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战略,组织学院师生对当地农业生产中如何避免施肥不当、提高积肥效率以及农田水体污染等问题提出建议,学生党支部成员积极认领梨树,以专业优势助力梨园发展,用科学方法对梨树生长环境建立周期性监测。组织当地特色农副产品品鉴会,助力当地村民拓宽销售渠道,为有需求师生员工提供安全便捷的采购通道,实现互利互赢。设立“众熠学生奖学金”,奖励资助环境学院本科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四年每年6000元共计24000元。作为科研和党建交流的基站,建立了长期互助共赢的关系,通过为博士生施展才华抱负、提升能力素质搭建平台,让博士生党员到一线学习、一线锻炼、一线成长,全面提升政治素质和工作本领,助力优秀人才扎根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力量。四、长效机制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理念,引导更多师生主动参与助力奉贤区马路村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夯实党群关系。做实做强博士生工作站、院长工作室以及党员示范基地,为乡村环境保护、品种改良、品牌打造及销售模式等方面给出改进建议。
为了促进学院新进项目聘用人员深入了解学院行政办事流程及顺利开展工作,学院机关党支部分别于2021年10月25、29日组织开展课题组秘书行政业务培训会,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行政业务的过程管理和行政综合能力培训,由学院党政综合办、科研办、人才培养办及公共平台办公室联合组织,学院近30位课题组秘书和助管报名参加。第一场“会议组织与财务报销”主题培训于10月25日下午在教三楼一楼会议室举行,通过“财务报销要点”、“会议组织”、“新闻写作与编辑实务”、“博士后及项目聘用人员管理”等业务宣讲,解读业务要点和注意事项,对秘书们日常工作中常常遇到的财务报销、会议组织、新闻稿撰写、课题组博士后管理等问题进行及时解答。第二场“科研与实验室管理”主题培训于10月29日下午在教三楼南431室举行,通过“科研项目过程管理”、“成果转化过程管理”、“实验室规范化管理”、“资产采购与管理”、“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全面熟悉学校相关管理规定和业务办理的关键环节。培训会结合学校“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工作,进一步服务全院老师的科研教学工作,为加强课题组秘书和助管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提升我院课题组秘书和助管助研的行政业务政策和流程熟悉度,提升工作效率和专业能力,具有借鉴和示范作用。
按照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产教融合平台共建合作的安排,智慧能源创新学院第一批围绕综合智慧能源或清洁能源方向的本科生招生业已展开,同时,启动了毕业生定向就业、本硕联读定向就业两种培养模式,步入稳步办学期后还将进一步拓展相关专业博士生的招生培养计划。学院聚焦智慧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可再生燃料、未来核电技术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需要,全域组织引进、招聘海内外优秀师资力量,由于学院即将到岗的教师办公与科研用房的配置不足,为保证新学期智慧能源创新学院研究生入学及教研工作顺利展开,校园管理部统筹协调、提前策划东部教学楼教室及行政楼办公室调整方案,并利用暑假假期完成了东部教学楼一层教室及行政楼三、四层办公室调整、改造、搬迁工作。期间,学院副院长邰能灵及顾骏对新进教师办公及科研用房规划落实项目的实施进行了现场考察指导并提出建议。一、研究生工位的安装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安全,缺少的工位组件及时补充并安装到位;二、项目实施过程中需时刻注意安全问题,稳步推进改造工作,为学院的科研工作做好基础服务;三、充分发挥教室门上显示屏的作用,及时更新显示内容。学院组织施工单位,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对东部行政楼四楼进行翻修改造,作为新进教师的办公用房;对东部教学楼一楼进行清空整理、强弱电更新改造,作为新进教师的科研用房及研究生的临时工位用房,东部教学楼一楼西部三个房间的45个研究生工位已安装完成,基本的通讯、网络设施已布置到位,门禁、安防、保洁已落实对接,完全能够满足入学研究生的工位需求。后续将要慎终如始的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为师生创造一个优良的工作、学习环境。
一、项目背景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交大物理与天文学院作为基础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更要为倡导全社会参与科学普及事业,厚植创新发展沃土贡献自己的力量!二、特色举措物理与天文学院充分发挥天文学科优势,历时两年多规划、设计、搭建,于2021年11月在新理科楼群5号楼顶楼建成“光启”天文台,在科研、教学、科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就如它的名字一样,光启,以科学之光、启迪智慧。作为天文教学实验设备,“光启”天文台助力物理、天文学科的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光学和天文观测的实验课程水平。同时,“光启”天文台作为天文科普的一个平台,让更多师生和民众有机会仰望星空、了解天文,立志探索未知世界,激励所有对宇宙充满好奇的年轻学子,把他们关注的目光投向灿烂星空,增强对宇宙、自然界的进一步了解。“光启”天文台由物理与天文学院天文系党支部和天文系研究生党支部的30余名党员共同参与运行,天文系党支部书记刘成则担任“光启”天文台负责人。依托学院党委党建工作品牌创建活动,“光启”天文台认真履行“传播科学理念,推进科普教育”的责任,每周五晚对外开放,志愿者讲解天文观测和星体知识,参观者通过望远镜观测增强对宇宙和自然界的进一步了解。三、开展成效“光启”天文台投入使用短短一个月以来,组织了十余场天文观测科普活动,接待了千余名师生。每周五晚,“光启”天文台对外开放,为百余名校内天文爱好者师生提供天文教学实践机会。11月19日,400多名师生共同见证600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月偏食奇观,志愿者们结合观测的天文现象向来访师生科普月食知识。12月1日,物理与天文学院为本院教职工及子女开设天文观测专场活动,加强学院凝聚力建设;并协助学校欧美同学会数理分会开展观测活动,丰富了交流和合作效果。“光启”天文台还数次接待了众多交大附属学校中小学生组织的天文科普活动。学院师生党员热心为参观者提供志愿服务近百人次。四、长效机制物理与天文学院党委将继续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立足基础科学前沿,发挥高水平人才优势,以传播科学理念、弘扬科学精神为主旨,在教学科研工作之余,积极谋划、主动出击,建立健全“光启”天文台管理和运行的长效机制,完善提升天文实验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外辐射持续服务于校内外广大天文爱好者,把“光启”天文台建设成为交大的品牌科普教育基地,不断扩大和充实“光启”天文台科普服务的社会教育意义。
自党史学习教育全面启动以来,数学科学学院党委围绕为师生群众办实事的宗旨,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走深走实。从学院学生实际出发,贴近学生学习成长需求,由研究生党支部牵头组织“前锋训练营”活动,由优秀学生党员带头为学业困难学生提供学业帮扶,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立足实际岗位做贡献,取得了扎实成效,成为学生党支部实践育人的活动品牌。一、案例概况学院深入落实“学在交大”,针对部分学生存在学业困难的问题,学院组织学生党员持续举办“前锋训练营”,加大学业帮扶工作力度,精准对学业困难学生提供帮助,传承数学学院优良传统,助力学生学业发展。训练营以优秀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党员为主体自愿担任学业辅导员,主动践行党员责任担当,加强对学业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业辅导,义务为低年级学生答疑解惑,解决学业疑难,帮助学生打牢专业基础,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热爱数学,支持帮助学生全面成长。二、活动开展情况数学科学学院“前锋训练营”活动自2007年起步,坚持到目前已经14年,成为开展良好学风建设与学生学业帮扶支持的重要工作载体,也是学院学生支部实践育人的特色活动,深受广大学生欢迎。2021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学院加大了“前锋训练营”工作力度,全年共举办25场活动,超过800人次学生受益,学生反响热烈。“前锋训练营”的活动由研究生党支部牵头组织,由优秀党员学生带头参加,每周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定期开展学业辅导活动,学院为该项活动提供多个教室和会议室作为开展工作场地。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就困扰自己的学习难点与学业辅导员们进行深入交流,辅导员们帮助学员们整理了数学学习的知识框架与体系,并对数学学习方法提供指导,具体讲授知识难点,悉心提供指导帮助,引导学生攻克了许多难题,深入理解了抽象的数学概念、掌握了新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021年“前锋训练营”将每周定时统一时间的辅导与点对点价加强对个性化学业问题的辅导相结合,把具体学业难点辅导和系统化的学习方法指导相结合,注重帮助学业困难学生重建学习信心,克服学业困难,把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在学生党建工作中,深入落实实践育人,优秀的学生党员带头义务参加“前锋训练营”学业辅导活动,与低年级同学们面对面交流,解答学业上的各类疑惑,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价值引领工作中突出力行,培养学生党员责任担当精神,突出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立足岗位做贡献。“前锋训练营”注重学生之间的朋辈教育,由优秀党员学生引领辐射广大学生,让追求学术的热情和梦想在一届届学生中传承,引导学生热爱数学、追求学术。三、工作成效“前锋训练营”学业辅导活动由学院研究生党支部牵头,组织优秀学生党员带头对学业困难学生进行学业辅导,有力为提升了学业困难学生的学业水平,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深入落实“学在交大”,深受学院广大学生欢迎,学业帮扶和育人成效显著。学院学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学院入选学校首批学院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示范基地(全校共七家),经过2020年深入建设11月在学校的考核评估中数学学院获评优秀(两个之一)。三年来学院本科生中退学退警比例持续下降,学生学业整体情况持续提升;本科生深造率达到80%,一大批优秀学生到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深造。学院计划持续推进“前锋训练营”,该项活动也成为学生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重要活动形式,激励学生党员从身边的事情出发、从日常学习生活做起,积极办实事办好事,主动担当责任,践行党员使命,引领辐射带动广大学生全面成长。经过长期坚持,“前锋训练营”活动成学生党建工作中实践育人的品牌项目。
一、项目背景囿于化学化工学院办学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楼宇功能结构布局紧凑、空间不足,场地紧张有限,多年以来学院一直缺乏师生学习、交流、休闲的空间,为了给师生提供更舒适的环境,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学院开展了“两家一点”(即党员之家、教工小家和学术文化空间示范点)的实事工程项目,着力解决化院师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服务与学习成长需要和现实硬软件条件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从而提升学院师生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二、特色举措“两家”——“党员之家”、“教工小家”。“两家”与学院具有一脉相承的空间属性,人文关怀的空间情调,精神文化符号充盈其中,内部布局紧凑温馨,设施配备功能齐全。“党员之家”紧密围绕“筑坚强堡垒、树先锋形象、促科学发展”的目标,结合建党10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重点打造“一体化”党建学习教育中心。“教工小家”配备按摩椅、投影仪、咖啡机、冰箱、微波炉、报刊、书籍等相关设施,为教职工精心打造了有温度的“暖心家园”、开辟了有活力的交流园地以及营造了有情怀的共享空间。“一点”——学术文化空间示范点。以“天演在化 功成在学”为主题,以建设“文化阵地、科普基地、科研高地”为目标,挖掘学院红色历史资源,凝练“霞光精神”,示范点建有“霞光十同传奇”专展影响人类变革的分子结构、历届重要化学诺贝尔奖展示、院士名录、杰出校友展示、院情介绍、科研成果分享、VR化学世界体验、休闲空间、读书角等,为涵育学术、教学和管理文化提供物质载体,助力学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夯实文化阵地,讲好化院故事。沉淀学院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院历史沿革、典型人物、形象识别系统等全方位展现学院的整体文化格局。“霞光楼”以化院杰出校友徐光宪、高小霞命名,“霞光”的“霞”取字于高小霞,“光”取字于徐光宪,新建院士伉俪雕塑坐落于“霞光楼”北侧,凝练出“科研报国、与祖国同向同行”为精神内核的“霞光精神”,在全院范围内弘扬赤子“霞光”精神。树立学院文化品牌。搭建科普基地,实现服务升级。阐述化学的物质美、变化美、实验美,以化学“催化”育人之美,普及实验室安全常识,成为学生教育示范基地;公共区域设施配置完善、功能多样,不断提升文化品位,营造良好的师生交流空间。筑牢科研高地,激发创新活力。集中展示近年来涌现出的超支化聚合物研究、青蒿素人工合成、高纯度硅烷制备、全氟离子膜、新能源电池、改性沥青路面材料等一系列对科学前沿和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激发全院师生创新创造活力。三、开展成效党员之家——营造了浓厚的学院党建工作氛围,提升了党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成为了党员联系群众,锤炼党性、凝聚力量、服务师生的坚强阵地。教工小家——积极发挥教职工自主建家的主体地位,切实维护了教职工权益,开展了丰富教职工文体活动,强化民主管理,使学院教职工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术文化空间示范点——充分挖掘育人要素,积极拓展育人空间,师生互动互鉴拥有了优质软环境,营造了浓厚学术交流氛围,实现了文化引领、价值引领和科研引领的有机统一,增强了学院师生对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四、长效机制“两家”——创建“小家”凝聚“大家”,以建家促发展,以建家促服务。持续拓展“党员之家”和“教工小家”的功能,将“家”的概念有机融入到后续楼宇改造中,使之成为师生“喜闻乐见”的实事项目,遍地生花,并以此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一点”——涵养精神文化,突出育人功能,赋能学院高质量发展。打造精神摇篮,延续“霞光”精神,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等方面功能,打造浸润式一体化育人空间,为学院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
致远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造就一批勇攀科学高峰、敢于突破创新,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未来学术大师为目标,全员投入、全方位布局、全过程跟踪,以党建引领学院育人。在前期通过师生座谈会、谈心谈话、线上问卷等形式开展深入一线调研的基础上,学院针对师生“急难愁盼”反映集中的问题,由领导班子带头,全院党员干部坚持立足本岗,为师生服务,开展“我是共产党员,我带头”党员楼宇值日及“党员先锋岗”早8:00值班等实事项目,以实际行动不断增强师生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想群众所想,在萌芽状态解决问题在学院党总支的支持和领导下,教工党支部组织成立“我是共产党员,我带头”党员楼宇值日小组,对学院办学办公环境轮流值守,每日巡视,包括设备归位、清洁卫生、安全管理、换季提醒、失物招领等,保障师生群众切身利益。值日活动开展以来成果显著。2019年至今共发现问题216条,解决问题201条,为师生营造了温馨、绿色、安全、放心的工作学习环境。疫情期间,教工党支部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同防疫工作结合起来,第一时间做好领导带班和党员干部值班,每日进行防控提示及人员排查工作;敦促物业把好楼宇入口,严格人员进出登记;加强楼栋的全面清洁消毒,保障每日通风换气、环境消杀、健康监测,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学院各项工作平稳有序开展。在每日巡视时,党员同志及时对楼宇杂物进行清理;对发现损坏的设备及时报修;对宣传公示信息及时更新;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协助整改,提高了学院整体办公学习效率。急群众所急,在管理服务中暖人心为了解决师生临时突发性问题,学院机关以党员为主体,推出“党员先锋岗”早8:00值班项目,服务于每日课前需要来学院咨询、办事、用印的师生,致力于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在细节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值班党员公开亮岗,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接受师生监督。开展值班项目以来,有党员为了保障海外教师按时授课清早提供接送服务的,有党员为了争取优质生源清早到岗保障安排在线面试的,有党员为了让学生材料不积压学生少跑路清早到岗核对验收的。碰到师生有困难,党员干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一幕幕暖心时刻不断上演。事虽细琐,却足以温暖人心,每个平凡故事都是党员群众心连心的缩影。接下来,学院将依托已形成的定期意见征集机制,进一步了解师生对开展的实事项目的反馈和建议。继续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师生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增加和改进实事项目,真正为学院师生谋福利,为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保驾护航。
一、项目背景在喜迎建党100周年之际,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遗传与发育科学系党支部认真研究、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扎实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从小事办起、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积极推进各项活动。此次党支部活动开展中,恰逢全国科技周宣传周,支部依托科普活动进校园,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性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的科学梦想,营造创新氛围,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让青少年在科学的花园中尽享科学之美,成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二、特色举措本次活动中,支部把“实验室”搬进了课堂,让“科学家”和小朋友们面对面,让“难懂的科学原理”变成了有趣可爱的模型和礼物。现场互动科学小实验、趣味性手工与课堂教育相辅相成。(一)“实验室”搬进课堂孩子们在平时上课的教室里好奇地问,我们也可以看到神奇的“草莓基因”吗?在遗传与发育科学系党支部成员乔中东、孙冬雷、程芳、刘增禹、谢云、李荣等各位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通过一个烧杯、一些盐、一些酒精等简单的化学试剂开始了“基因探秘之旅”。(二)“科学家”面对面此次活动中,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乔中东教授手把手教小朋友们如何提取草莓基因,乔老师说到:在大学课堂上,面对的都是大学生,这一次和幼儿园小朋友的交流,体会不一样的教学风格了。生物科普基地程芳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你问我答的方式和孩子们交流了“基因的故事”,从基因能不能吃到熊猫为什么吃竹子,展开了一系列的科学知识探讨,让孩子们收获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三)“难懂的科学原理”变成了可爱的礼物在和老师们的一番努力下,“科研”终于有了“成果”,最终草莓的基因呈现在了每一位小朋友面前,有的小朋友觉得像云朵,有的觉得像棉花糖,将“草莓基因”装进了心愿瓶,制作了一条精美的项链。孩子们不再对基因陌生,而是可以像收获礼物一样收获基因的奥秘。三、开展成效此次遗传与发育党支部走进交大附属幼儿园的科普之行,感召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理念,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党员同志们在生活中应当多作为、勇作为、乐作为,同时也在“交小苗”们的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四、形成的长效机制青少年是国家人才的储备力量、是社会进步的希望、他们对科学技术掌握的程度往往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创新力、一个社会的发展力和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加强科普教育工作,增强科普意识,培养一代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优秀青少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高校有很多优秀的资源,优秀的老师团队,高校教职工党支部也是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党员队伍,更应当运用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创新成果,对创先争优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形成制度规范,坚持下去,推广开来,并不断丰富完善,推动创先争优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药学院党委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始终把“学史力行,为群众办实事”的理念融入到学院日常业务工作中,将提升师生满意度作为工作目标,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以热忱服务喜迎建党百年。近些年,学院在药学学科发展方面广揽天下英才,引进了不少海归青年教师,针对新进教师对学校政策和学院制度流程不太了解的情况,为帮助新进教师尽快适应国内科研环境和工作节奏,学院管理服务党支部组织了一场政策解读培训会,帮助青年教师融入学院集体,凝练学术方向,减少适应期压力,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主动做到实处,做到师生心坎里。在培训会上,学院管理服务党支部的几位党员同志分别围绕学院公用房、公共实验室、财务、科研、人事、教务、学工、基础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流程及相关政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和与会的青年教师进行了交流。青年教师们纷纷表示,此次政策解读培训会,大家收获很多,节约了时间,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上。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后续将政策解读培训会形成常态化机制,在倾听师生们的需求后,及时将上级文件、政策、精神第一时间送达一线师生。跨前一步主动为群众办实事,替师生解忧困。药学院自“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开展以来,每一项实事项目都获得了学院师生好评和支持,学院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和调研师生实际困难和需求,列清单,深讨论,重落实。在“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践中历练初心,把实事与业务相结合,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和效能。
近年来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始终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商学院的目标奋力前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一支专业有素的行政队伍。目前学院行政队伍已达220余人,然而由于编制所限,队伍中有超过3/4的人员采用项目派遣方式聘用。为提高这部分员工的满意度和稳定性,增强其学院归属感,学院始终坚持同工同酬,努力缩小因不同用工方式产生的差异,保障项目聘用员工的权益。响应群众呼声,开展方案调研本着“为群众办实事”的原则,学院坚持不定期开展调研,多渠道了解和听取群众意见。通过调研了解到,学院项目聘用员工不仅数量多,且在学院工作年限较长,但相比事业编制人员,从学院退休后的待遇方面差距较大。特别是2019年事业编制人员开始实施职业年金制度后,项目聘用员工对加强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提高退休后养老待遇的呼声更加强烈。为缩小学院项目聘用人员与事业编制人员的退休养老差距,学院开始着力寻找相对应的方案来保障项目聘用人员退休养老权益。受院党委指派,学院人力资源办公室着手与派遣公司(上海临港漕河泾人才有限公司)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到用人单位可以通过该派遣公司为员工购买补充养老保险来提高员工退休后的养老待遇。随后,人力资源办公室又进一步同派遣公司合作的多家保险公司了解不同种类的保险方案、实施成本及收益情况,为选择最合适的补充养老保险方案做好充分准备。方案落地实施,群众反响热烈根据前期调研情况,人力资源办公室邀请派遣公司、保险公司进行三方沟通洽谈。经过综合评估,拟选取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太平金世补充养老计划”(以下简称“商业补充养老保险”)作为初步方案。该方案与企业年金类似,即每月按约定的比例缴纳保险金,定期存入保险账户。根据保险公司测算,如按约定的比例缴纳25年,退休后员工账户内收益可达近50万元,这意味着如按10年分期领取,退休员工每月除基本养老金外还可多领5141元。此外,与企业年金相比,该方案在缴费及收益领取方面更为灵活,学院可与保险公司约定设置“离职领取”,即对已在学院服务五年及以上的离职员工,可一次性领取已缴费用及其收益,这是企业年金所不具有的优势。该方案提请学院人事领导小组讨论、经党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后落地实施。该方案正式实施前,人力资源办公室通过多种渠道向学院项目聘用员工进行政策宣贯。“所有收益归属员工,提高退休待遇”,让项目聘用员工切实受益。自方案实施以来,受益群体人数达160余人,不仅激发了学院项目聘用人员工作动力,且能帮助教职工实现中长期的财务规划,学院项目聘用人员的凝聚力及归属感得到了很大提升。群众利益为重,持续关注改进学院坚持以群众利益为重,为群众谋福利的举措始终紧跟各级政策步伐,并持续改进。今年7月进一步提高了商业保险缴费基数,未来也计划逐年增长。2021年11月,学校将启动劳动聘用人员企业年金制度,受到该项制度的启发,为了使学院项目聘用人员能得到更大的权益,学院人事领导小组会议决定,在继续保持学院缴纳比例的基础上,开放个人缴纳商业补充养老保险的通道,向学校劳动聘用人员的企业年金制度靠拢,进一步提高员工退休养老待遇。目前正在与派遣公司和保险公司进一步协商落实新方案,并即将启动全体项目聘用人员意见征询工作。学院将基于员工个人意愿,协同派遣公司及保险公司组织实施新方案。学院坚守为群众办实事的初心,兼顾每一位教职工的利益,在为群众谋福利的路上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切实保障群众的相关福利待遇,为建设学院家园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凯原法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不断从党史学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困,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又是一年秋招季”,秋招是学生们求职就业的黄金时期,针对当下学生们对于在求职过程中“三方协议”“劳动合同”的签订所存在的疑难困惑,凯原法学院结合自身法学学科优势和特色,精心组织专业教师、学工办思政教师、法学专业学生组成劳动法普法宣讲团,着眼于为全校学生护航毕业远行,为全校学生实现“好就业”提供法律保障,助力全校学生真正“就好业”。一、选好配齐宣讲成员,扎实开展普法宣传办好此次普法宣传,关键在人。学院高度重视本次普法宣传,为进一步提升宣传的实效性,一方面,由学院团委书记谢焕担任宣讲团团长,动员学院民商法学科李贝副教授、劳动法专家朱军担任宣讲团首席顾问,为本次普法宣传提供强有力的智库支持;另一方面,以学院“小豸援助”社团为基础,在学生中广泛征集和挑选了十二名学生宣讲团成员,真正让学生把书本所学与社会所需结合起来,做到知与行相统一,既让自己得到锻炼又为他人解决问题。二、积极探索宣讲方法,切实提升宣讲成效本次普法宣传仍以学生作为宣讲的主力,所以为进一步提升宣讲成效,首先就需要提升宣讲团学生成员自身的学术功底和知识水平。从宣讲团成立至今,不仅每周召开一次研修会,对劳动法等相关部门法的法条、理论、案例进行学习研讨,并且在每次宣讲后都会随即召开例会对当次宣讲所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宣讲方法,不断提升宣讲成效。三、多措并举排忧解难,普法宣传深入人心在学院团委的推进下,本次宣讲得到了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育学院、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海洋学院、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中美物流研究院、塑性成形技术与装备研究院、密西根学院、医学院等十余家兄弟学院的大力响应和支持。11月10日,“毕业季 • 劳动法系列”第一期宣讲会在徐汇校区凯原法学院205教室成功举办,宣讲团成员牛园园、王雨彤同学对劳动关系的建立、劳动合同的订立及效力等进行了重点讲解。本次宣讲会考虑到两地办学实际和疫情原因,采取腾讯会议直播的方式进行宣讲,线上线下共有50余人参加,宣讲团成员针对同学们在求职签约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疑虑一一进行了回应和解答,受到与会人员的广泛认可。 接下来,宣讲团将一方面开展好日常线上直播宣讲讲座,另一方面,还将分批次前往医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等学院进行线下宣讲,预计覆盖人次近五百人,把普法宣传的法治课堂实实在在的搬到学生中去,不断扩大本次普法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真正让普法宣传成为人人参与、人人受益、人人认可的实事、好事。未来,凯原法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将继续以实际行动不断践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总体要求,聚焦学生们在就业过程中的急事、难事,不断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以服务成效体现学习教育效果,不断在人才培养事业上做出更大贡献。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外国语学院本科生联合党支部紧密围绕学校、学院党委系列重要部署,提高政治站位,推动学习教育持续升温、见行见效。支部以专业特色为基点,重点围绕“进博会”志愿服务,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真正做到以实事践初心,以服务暖人心。一、项目背景分析支部牵头,助力“进博”。受疫情影响,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志愿者工作筹备时间更紧、任务更重、要求更高。为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前三届进博会党员志愿者的服务精神,支部迎难而上、积极谋划,力求发挥支部组织力、影响力,带领党员投身服务,展现交大外院“高能力、高素质、高担当”的风姿面貌。二、特色举措探索提前谋划,瞄准“进博”。支部委员会提前两月关注动态,研究出“支部预热学习、党员示范上岗、团员争先跟上”的破题办法。2021年9月,支部组织“进博有我”主题党日活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回顾历届进博会成果,并邀请第三届进博会志愿者、学院研究生温芷昕分享经历体悟,深化思想动员。助力轨交,预热“进博”。2021年10月,支部前往共建单位15号线紫竹高新区站开展志愿服务,以“实”促“实”,为进博会预热。在值班站长的悉心指导下,支部书记陈嘉翌带领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深入售票、问询、巡视等各岗位实践。值班中,有孕妇因充值问题向售票志愿者求助,志愿者积极回应,及时联系工作人员解决,热情的服务态度收获了好评。三、开展成效总结专业导向,立足“进博”。面对“全程闭环管理、全员疫苗接种、全程核酸检测”的严格要求,支部鼓励同学克服思想困难,召开党员大会、入党积极分子动员会,发动15位专业出色、素质过硬的同学参与,以全校1%的学生规模派出占总数10%的志愿者队伍。大四英语系(语言学)郭笑雨任志愿者临时团支部书记;大四英语系(翻译)季予萱任校防疫联系员;大二日语系李笑寒任翻译岗组长。3名党员、7名入党积极分子分布在综合、翻译、支援等重要岗位,出色完成场馆指引和法务咨询等各项工作。工作之余,志愿者发挥外语特长,自编自导多语种MV《强国一代有我在》,获澳门月刊等媒体转载,彰显外院学子担当。四、长效机制展望久久为功,服务“进博”。支部将持续发挥外语专业特色,抓住一年一届“进博会”之机,以思想动员、实践预热为先导,完善学生党员志愿者招募、会期服务、经验传承全链条,打造服务“进博”党建品牌项目,带领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办实事、出实效,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一、项目背景为了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助力人才强院战略,人文学院行政党支部开展“围绕中心工作,精耕服务效能”党员与新进教师结对帮扶活动。活动通过结对支持、政策介绍、座谈参观等形式帮助新进教师尽快融入学院工作。行政党支部通过半年到一年的结对服务以及定期的活动组织,将学院新引进教师服务工作和支部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帮助新进教师快速适应学院规范化管理的同时,增强其归属感和认同度,实现不仅“留得住”,而且“留得好”。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助力学院发展。二、特色举措人文学院行政党支部按计划分别于2020年5月20日和10月22日策划举办了两期新进教师座谈会,举行党员与新进教师“一对一”结对帮扶仪式,并进行人事、科研、财务、外事相关政策宣贯。第三期计划于2021年12月1日举行。学院行政党支部在开展新进教师座谈会前,提前为新入职的教师安排好结对支部党员,在会上宣布结对名单后,双方互相见面、建立联系。座谈会上安排相关政策宣贯环节,学院行政各部门负责人代表、支部党员同志分别从人事、职称、教务、科研、国际化、行政事务等方面介绍学校和学院的制度和政策。新进教师在会上分享自己入职以来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感受,提出遇到的问题,行政老师们现场答疑,并提出解决方案。三、开展成效人文学院行政党支部开展的“围绕中心工作,精耕服务效能”党员与新进教师结对帮扶活动有三大特色:第一点“新”——结对帮扶模式新颖;第二点“富”——帮扶活动内容丰富;第三点“实”——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新进教师们表示,这样的党支部活动既富有特色又实用,真切地感受到了学院的人文关怀,使他们初来乍到的陌生感一扫而空,为他们顺利融入学院氛围、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行政保障。此次“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加强了学院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提高了学院行政服务效能;另一方面帮助了新进教师熟悉学院环境,同时也提醒了教师们注重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要求。理论和实用性并重,具有可复制性,也可供学校其他单位参考。四、长效机制人文学院行政党支部将视每年度入职教师人数组织1-3次新进教师座谈会,为每一位新进教师安排结对党员,为新进教师提供更高效、更到位的行政服务。通过支部党员老师与新进教师结对的方式,持续开展精准服务,帮助新进教师更快、更好地融入学院。同时,支部党员老师也会把行政工作做得更专业、更高效、更细致,成为学院温度的传感器,老师心声的扬声器。切实将服务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以提升人文学院行政服务效能、打造富有人文特质的服务品牌、确立具有可持续性的长效活动机制。
一、项目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在“自媒体”、“全媒体”蓬勃发展的新时代,群众不仅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鉴赏有了更高要求,而且越来越多人也在成为内容的“发声者”与“管理者”。媒体与传播学院2020级博士生党支部积极响应“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号召,发挥专业优势,力争在更高“高度”上满足群众需要,把实事办出“温度”和“深度”。二、特色举措:在这一背景下,支部以“一轴两翼”的框架组织了“马克思主义艺术人文与传播实务科普系列沙龙”办实事活动。(一)以“红色之轴”巩固初心。“一轴”体现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办实事”的精神内涵,避免简单机械地迎合服务对象;(二)用专业优势打造“两翼”,履行使命。“两翼”则是立足本支部党员学术性强、产业经验丰富的特点,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人文“温度”与现实“深度”,避免脱实向虚。三、开展成效:(一)通过开展人文鉴赏系列沙龙,实实在在为群众办有“温度”的实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两翼”之一的人文系列沙龙中,同志们从中华美学精神出发,开展了有趣、温暖的讲座与分享。支部成员罗丹主讲的“梦里敦煌”、“敦煌萌宠”系列,走进校园、社区、图书馆,累计举办了线上线下活动12场,服务6万余人次。入党积极分子王更、宁传林则将文学文艺作品带给上海、天津等地的老年群体,陪老人读书,让他们在晚年能够感受到新时代的社会温度。这些活动不仅受到了被服务群众的好评,也吸引了更广泛的关注,罗丹同志多次被请上主流媒体分享活动心得;而博士生陪伴老年群体的动人故事,也被媒体多次报道。(二)通过发挥专业优势,让有“深度”的理论 “化繁为简”运用于实际,助力群众“用得好”新媒体。在实用“深度”方面,同志们紧扣总书记关于新媒体“用得好是真本事”的要求,向群众分享新媒体运用的原理与技巧。田翔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视角,向群众解读传播学中“媒介即讯息”的理论,助力官方账号管理者选对媒介、选准方式,以更好传递正能量。作为教育部《红色文物青年说》主讲人,王天一将经验带回校园,以《如何在视听新媒体“发声说话”》为题举办了系列沙龙,发展了一批“红色好声音”。利用社会实践的契机,同志们还举办了两次融媒体传播专题分享,向大凉山的基层媒体人“庖丁解牛”媒介融合背后的科学原理,提供了不少实用建议,这些分享助力支部的社会实践项目获得了上海市“知行杯”一等奖。四、形成的长效机制满足群众这些切实需要的过程,更是同志们深入基层、向群众学习、找准方向的过程,并形成了机制化做法:(一)基于高立意,满足群众更长期期待。支部将“红色之轴”作为持续“办实事”的关键,力求让群众在更高高度上认同沙龙活动;(二)源于专业性,覆盖群众更广泛需求。支部还将党员和积极分子的专业方向进行了梳理,让“两翼”更加丰满,拓展出“红色经典鉴赏”、“大数据传播技术”等主题。(三)知识输出与自我提升有机集合,使活动品牌化、可持续。支部同志们在分享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将其积极应用在活动组织运营本身——以现代传播理论实现活动的多维组织,以人文艺术理论打造沙龙独特形象与话语方式。藉此,沙龙活动正在实现周期化、融媒化、品牌化,做到月月有活动、人人有参与、群众有口碑。
随着学院青年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青年教师的培养也越发成为学院工作的重心之一。为了增强新进青年教师的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更好地营造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学院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从思想政治引领、教学能力提升、科研素养提升、加强人文关怀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初步形成了助力青年教师成长的全方位长效机制。 一、学院为每位党委委员安排常态化联系青年党员教师和入党积极分子,以谈心谈话等形式,定期了解掌握青年教师的学习、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政治引领,同时也建立了青年教师与学院领导的直接沟通联络机制,方便青年教师就个人成长与学院工作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二、为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学院组织了MPA论文指导技巧讲座、MPA教学经验交流分享会,并借助教学发展分中心,组织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活动,邀请教学名师、校青教赛一等奖获得者、校教学发展中心专家等前来交流分享,为青年教师提供与名家面对面的机会和切磋技艺、施展才华的舞台。(一)为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支持,学院定期组织高质量学术发表工作坊、科研政策宣讲会、科研项目和人才计划申报辅导等活动,为申报省部级以上人才系列的青年教师安排长聘以上教授进行指导。学院还与校人力资源处举行党史学习教育联组学习会,邀请赵震处长为学院青年教师作学校人事政策宣讲,帮助青年教师了解职称评审、人才计划申报等各项人事政策及制度。(二)学院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包括嘉年华趣味运动会、迎新午餐会、集体生日会以及中秋、国庆专题活动等,邀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举办压力管理健康讲座,组织教职工参加体质健康检测,丰富青年教师的业余生活,提高身体素质,增进情感交流。为了将助力青年教师成长的一系列举措制度化、常态化,学院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实施青年教师启航培育计划的指导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青年教师启航培育计划实施办法》。同时,学院还即将出台《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办法》,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继续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倾注心力,让青年教师切实感受到学院的重视与关爱。
一、项目背景上海交通大学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深入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乡村社区等开展宣讲活动300余场,累计时长13500分钟,受众超2万人,足迹遍布湖南、湖北等10个省(市),社会影响与日俱增。二、特色举措(一)深入大中小学,发挥青年人讲党史的优势宣讲团与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党工委、黄浦区团区委携手共建区级共产主义学校。宣讲团在交大校内各院系、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等200余场大中小学课堂中都留下了宣讲团的声音。(二)走进社区、深入企业、探访乡村宣讲团与闵行区江川路街道“江理传诵”宣讲团结对共建。双方合办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宣讲团成员先后走进江川路社区、南洋博士欣居、吴泾社区等开展宣讲。(三)深入企事业单位宣讲团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党群工作部等重点行业单位共建,走进上海市戒毒康复中心、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等企事业单位,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三、长效机制(一)打造“名师工程”,优化集体备课机制宣讲团邀请陈锡喜、邢云文、胡涵锦、施索华、杜玉华等作为宣讲团的学术顾问,为宣讲团做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等主题示范宣讲,并在每季度的集体备课会上从宣讲选题、切入视角、开场组织、案例选取、演讲艺术等方面提建议、讲经验,与宣讲团成员共思共研,提升技能、锻炼能力。(二)精心设计主题,打造全节点覆盖宣讲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深挖党史、校史中的红色资源,立足党的诞生地上海,形成了新思想之声、交大故事、初心之地、精神谱系四个品牌,打造立体生动宣讲课堂。(三)创新理论宣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宣讲路径宣讲团将实践与宣讲深度融合,一路实践,一路宣讲。陕西延安、福建建宁、湖南湘潭、湖北红安等10个省(市)均留下宣讲团的声音,开展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革命精神谱系”、“探访红色遗迹”等多项主题调研成果。四、宣讲成效宣讲团项目在第十七届“挑战杯”中荣获全国一等奖,入选学习强国“三全育人”示范案例,获评校年度人物提名奖、十佳志愿服务项目,宣讲团事迹获《光明日报》《解放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平台关注。宣讲团第一时间组织学习领悟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邀请名师、名家领学、指导宣讲团备课,推出了宣讲课程菜单,并将以宣传六中全会精神为主题举办理论宣讲大赛。相关宣讲成效获得李强书记认可,并勉励宣讲团在学思践悟中继续深入基层、宣讲好六中全会精神。
一、项目背景“孩子要入学登记了,户口还没落,能上学吗?”急!“我是小海龟,国内的基金申报书怎么写?”难!“考核压力大,本子、教案、paper都要写,报销好麻烦”愁!“希望学院新大楼尽快建成,增加交流平台和渠道”盼!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设计学院党委持续推进“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聚焦青年教师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以“青设沙龙”作为“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抓手,深入谋划、创新形式、搭建平台,将党史学习教育与观照青年教师需求、推动实际工作开展结合,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二、特色举措与成效(一)聚焦需求深度,搭建青设沙龙平台经前期深度调研青年教师思想动态、发展瓶颈,学院“青设沙龙”平台,聚焦需求助力成长,推进“我为师生办实事”落实落地。首期“心连心 共成长”活动邀请校人资处副处长陆琪分享“新形势下做好人才工作的思考”。学院院长阮昕、党委书记方曦、党委副书记朱琳就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等交流互动,与会青年教师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等畅所欲言。学院聚焦青年教师需求,就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提升进行专题培训,以“青教赛”为主题激发教师将所学所得转化为实操演练,推动后续活动开展。(二)传递成长温度,续力老青教师传帮带“青设沙龙”第三期启动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资深教授和青年教师双结对,帮助在首聘期内全面融入岗位工作。校人资处处长、党委教工部部长赵震为青年教师送上了党史校史书籍,激励埋头苦干、勇毅前行。“青设沙龙”实时聚焦青年教师不同阶段发展难题,围绕“人才发展路径和举措”、“国家自科基金申报”、“教学设计和思路”等,积极开展研讨座谈、培训交流,为青年教师发展传递暖心温度。(三)落实实事力度,切实解决急愁难盼针对青年教师提出的压力和焦虑现象,第二期“即兴戏剧工作坊”组织教师体验即兴表演,在游戏中形成和谐团队关系、培养工作默契。了解到教师子女教育、入学的困惑等问题,学院工会组织到交大二附中开展交流座谈。针对个别教师子女入学入托的难题,学院积极联系、多方协调,帮助解决教师后顾之忧。学院机关全面梳理工作流程,合力编撰教师手册,解决老师科研教学、报销等办事流程疑虑,提升服务效能。三、长效机制青设沙龙至今已成功举办6期,现已形成设计学院特色品牌,不断推动“我为师生办实事”走深走实。(一)建立制度,促进常态交流,推动持续发展学院制定《设计学院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将“青设沙龙”搭建成常态化的交流平台,切实让教师们敞开心扉,同时学院层面也通过该平台实现与青年教师的日常交流。未来将进一步围绕教师关切的问题,切实为教师发展保驾护航。(二)搭建平台,促进融合交叉,激励成果培育教师通过“青设沙龙”的交流,为跨学科研究提供更多合作可能。学院建筑学系连之伟和风景园林系姚雷、张楠合作申报国家自科基金,对“芳氛环境对人体睡眠质量的影响”展开研究。工业设计方向的青年教师刘钊,和视觉传达方向青年教师刘博,成功孵化《Hanzi's Secret》儿童汉字启蒙APP等,获美国IDEA工业设计奖。“青设沙龙”将进一步发挥“头脑风暴”和“思维碰撞”作用,激励教师成果交叉和孵化。“青设沙龙”是设计学院践行为青年教师办实事的一个有效平台和举措,学院党委将进一步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谋划大事开新局、办好实事暖人心,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一、活动背景:近年来,我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明显提高(合格率97%左右,优良率30%左右),在全国处于比较好的水平,但学生体测力量、耐力等关键指标水平离目标要求差距仍然较大。比如,学生引体向上的单项及格率仅为20%左右,引体向上为0个的近20%,甚至部分学生直接放弃测试,导致男生对该测试项目产生悲观消极情绪。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体育系以服务“学生全面成长”为切入点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积极组织课外体育锻炼精准帮教活动,既强化课堂教学成效,又个性化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科学锻炼,帮助和促进学生掌握一至二项运动技能,养成运动习惯,增强体质。 二、具体举措:一是课内向课外延伸,强化体育教育教学成效。在多渠道强化“上好每一堂体育课”的基础上,课内向课外延伸,推出“体育课有课外作业”,党员教师带头,结合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学生巩固提升,确保掌握1-2项运动技能;同时,根据学生技能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水平,体育课外作业和课外指导讲究“针对性、个性化”,指导学生知识、体能、技能全面提升。二是组织开展体质体能提升课外班。以“面向人人,具体的而不是泛泛地关心到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以体育智,以体育心”为指导思想,针对体质测试成绩特别不理想的学生(尤其是“小胖子”),经体育系党总支讨论和各个教师党支部组织发动,建立以业务水平高的党员教师为主体(党员教师占比约四分之三)的辅导团队,利用课余和周末为学生开展课外身体素质提升班和减重体质提升班,帮助学生提升体质健康水平和掌握科学的运动健身方法,成效十分显著。此外,结合专业特色优势,对有需求的教职工开展体质测试、慢病或超重干预系统化服务。三是组织开展课外专项技能提升训练班和小众项目兴趣班。针对有一定运动基础的学生,根据学生需求,专门开设课外训练班,由党员教师和高水平运动队学生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担任指导与陪练,帮助学生提升运动技能,增强运动兴趣。对于学生喜爱的龙舟、赛艇、射艺等小众项目,开设课外体验兴趣班,满足师生的多元需求。三、开展成效:经过两个学期体质技能提升班和减重体质提升班的开设,坚持参加提升班课程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普遍提升。学生的最大减重量达7.4kg,学生坐位体前屈成绩最大增加15.1cm,立定跳远成绩提高50cm,引体向上成绩可增加5-6个,50米成绩提高1秒,1000米成绩提高约1分钟。除了身体素质的显著提升,学生在提升班上更体会到了坚持的意义,在挥洒汗水的同时也锻炼了心智,真正达到“以体育心”的效果。有学生在去年提高班结束后发朋友圈写到,“报名提高班真是我这学期做的最正确的决定,每次去上课都有一种去探险寻宝的感觉……在提高班,我见到了很优秀的老师,交到了兴趣相似、有话可说的朋友,练了体能,还体验了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也有想过放弃,因为我每次都要在运动完以后去做实验或者上选修课,真的很累。但是比起提高班带给我的快乐和幸福感,那些就都不算什么了!……今天又踢了足球,虽然还是傻傻的追着球跑,但是很开心呀!老师说我提高了很多,她说看到我进步比她自己进步还开心。虽然我的体育成绩还不是太好,但是这就够了呀!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永远不是那些数字……”提高班授课老师说,看到这一切,也真正感受到了提高班的意义和价值。四、长效机制:(一)体育系将继续开展学生体质提升班,逐步增加班级数,进一步提高提升班质量,在此基础上,加开专项技能提高班,抓实抓细“面向人人”,在健康路上,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二)通过党员教师引领的作用,主动认领各自班级上体质较差的学生,结合学生课上表现,利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开展学生体质提升锻炼;(三)持续跟踪参与提升班学生大学四年的体质健康情况,保留各班级微信群,由开课老师不定期为学生提供健康知识和健康指导,帮助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乃至毕业之后保持锻炼习惯。体育系通过党组织主导,党员领衔挂帅,带动教师学生一起,全方位服务师生的科学锻炼和健康生活需求,同时促进交大特色体育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
一、项目背景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密西根学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精神,扎实践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要求,积极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努力为学院师生员工做好事、办实事,2021年10月,学院建设完成并正式启用 “教工小家”。“教工小家”主体位于龙宾楼4楼,面积近180平米,在建设之初学院聘请了设计师,结合师生员工实际需求对教工小家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建成后的教工小家包括互动交流区域、阅读区、影音区、整体厨房操作区等功能区域,并配备了完善的设施设备。二、特色举措学院设立的教师发展基金为教职工提供渠道以支持学院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教工小家”建成启用后,学院加强经费筹措力度,鼓励教师通过向教师发展基金进行捐赠的方式支持“教工小家”的长期建设,教师发展基金的经费用于在教工小家免费向教职工提供咖啡、水果及各种小食以支持各类的活动的开展。此举措受到了学院教师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一方面在学院教职工当中鼓励和培育了“聚沙成塔,聚水成涓 ”的捐赠文化,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教工小家”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教工小家”成为了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之余沟通交流、开展活动的向往之地。三、开展成效学院通过“教工小家”建设,打造“四位一体”平台。“教工小家”的正式启用后,学院以“教工小家”为平台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满足师生员工的多元化需求。改建后的“教工小家”受到了学院师生的一致好评,成为学院师生学习沟通交流和开展活动的首选之地。首先,搭建学习平台。学院的“党员之家”设于“教工小家”之内,在空间布局上和“教工之家”充分整合,使之成为服务党员群众、师生员工日常活动、信息宣传文化传播的多功能场所。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教工小家”成为教职工开展经常性理论学习教育的主要阵地,学院投入一定经费购买政治理论书籍,学院教职工定期在教工小家组织开展读书小组分享活动,使教职工理论学习常态化。理论学习过程中也促进了工作交流,使教职工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其次,搭建交流平台。“教工小家”启用后,成为促进师生沟通交流的重要场所,每周三、周五中午学院组织新生交流座谈午餐会,帮助新生全面了解学院,快速融入学院,搭建起师生沟通的桥梁和渠道,营造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许多同学反馈,他们非常喜欢“教工小家”高大上的设备和舒适的环境。学院在这里组织的师生交流活动,提供了另一种“教”与“学”的方式,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促进了“教学相长”。教师们也反馈,“教工小家”为促进各学科交叉融合、开展联合科研攻关提供了交流平台。他们非常喜欢到“教工小家”的氛围,可以边喝咖啡边和不同专业的老师交流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探讨新的研究思路,酝酿新的研究课题。第三,搭建互助平台。学院心理学课程老师带领学生开展密院小吧项目,每周五晚在“教工小家”通过开展烘焙、甜品、植物种植等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压力、舒缓精神,心理学教师从专业的角度帮助学生克服低落情绪,增强抗压能力,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平日里,“教工小家”为教职工免费提供咖啡、水果和小食,每日中午固定时间设立“Coffee-Break”活动。学院领导也时常来到“教工小家”,在舒适、轻松的氛围中在与教职工进行交流,倾听教职工的声音,了解教职工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增进人文关怀。第四,搭建活动平台。“教工小家”配备了高品质的影音设备,为学院举办各类活动提供了硬件支持。至今,在“教工小家”内已经举行了多场迎新会、招生动员会、人才培养主题务虚会、感恩日等活动。许多兄弟院系和机关部门也经常来此举办会议或活动,对推进各自的工作和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都大有裨益。四、长效机制此次 “教工小家”启用是学院实实在在的为师生员工办的实事之一,学院以“教工小家”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党史学习教育成效。今后,“教工小家”将长期开展理论学习的读书分享会、各种形式的师生交流会、午间固定时间“Coffee-break” 等系列活动,使“教工小家”成为学院开展理论学习的学习之家、师生沟通往来的交流之所和齐心奋斗的凝聚之地,不断提升学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师生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推动学院更好更快发展。
一、项目背景文创学院位于紫竹国际教育园区内,与闵行校区相距一定距离,师生们平时无法便利地使用学校的各项设施和资源。为了进一步丰富师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学院艺术类导师资源和教研大楼配置的现代化设备优势,学院通过在紫竹教研基地一楼大厅设立心愿墙,广泛征集师生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并且以谈心谈话以及座谈等多种形式深入调研,经过梳理,拟定了以“丰富师生课余生活”为主题的实事工程清单。二、特色举措及开展成效(一)师生主题观影活动(巴赞放映室)自2021年春季学期开始,学院依托研究生会巴赞放映室团队,定期定时在“智能影视前沿技术研究中心”进行电影观摩活动。月月有主题、天天有海报、场场有推送,同时结合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设置专题加场放映。截止至目前,共举办了24次观影活动。此外,为深入贯彻党史学习教育,持续推动青年大学生学习,学院于2021年6月开展了党史专题优秀影视剧放映月活动,放映了包括《走向共和》、《觉醒年代》、《人间正道是沧桑》、《功勋-黄旭华篇章》等影视剧。丰富的放映主题,得到师生一致好评。(二)举办师生趣味运动赛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引领运动健康校园新时尚,为学院师生营造和谐健康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丰富师生课余生活,学院工会联合研究生会在2021年4月29日至2021年5月26日共同开展了2021年师生趣味运动会、“ICCI创享运动季”篮球比赛和乒乓球比赛,共有70多名师生参与活动。(三)公共艺术工作坊学院引进了一批造诣深厚的影视、音乐、绘画、书法、动画设计等艺术类导师。为进一步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提升艺术赏析能力,学院开设了艺术工作坊,鼓励导师们利用课余时间为师生们开设兴趣类讲座。2021年学院公共艺术项目系列工作坊经过精心筹备和策划,面向全校各院系师生,开设了七大主题的工作坊,其中包括VR工作坊、电子音乐工作坊、吉他工作坊、CG动画创意剧本工作坊、炭笔绘画工作坊、剧本写作工作坊和创意剪辑工作坊。截止至目前,已有154人参与工作坊学习,覆盖文创学院、媒体与传播学院、设计学院、海洋学院、体育系等院系师生。(四)学院图书馆、文化角建设学院地处紫竹国际教育园区,学生前往主校区图书馆较为不便。自3月5日“学雷锋日”起,学院工会依托研究生会青志队以“知识分享”为主题,启动了“点亮图书角、共享知识海”主题活动,号召学院师生捐出闲置书籍,共享阅读,免费开放给师生阅读。此次活动收到了来自学院师生的热烈关注和踊跃参与,截止至目前已收到师生捐赠书籍超过100本,所有捐赠书籍已摆放在三楼休息区的书架中,供大家取阅。三、长效机制通过举办以上各类活动,丰富师生课余生活,增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学院拟将深受师生欢迎的系列活动打造成特色的品牌活动,在将来持续推进,并适时推广至全校师生。学院将进一步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对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稳扎稳打,走实走心,切实解决群众日常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学院学生及教职员工营造和谐健康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贡献力量。
一、项目背景为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把党史赋能转化为工作效能,党政办公室党支部坚持正确党史观、联系实际学,坚持示范引领、持续跟进学,坚持深入思考、带着问题学。支部党员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优化管理服务工作相结合,把服务师生医护员工、提升管理服务满意度作为工作着力点,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助推学校管理服务高质量发展。二、特色举措为解决学校大类业务合同订立过程中,承办师生医护员工需要跑多校区、多部门完成“技术可行性审核、行业规范审核、合法性审核、用印审核”等核准流程,同时确保合同管理内部控制业务合法合规,党政办公室党支部协同网络信息中心、学校大类合同业务归口部处(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文科建设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基建处、招投标与政府采购办公室、非学历教育办公室、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依托智慧校园建设平台,合力开发完成校内合同在线审核系统,基本覆盖非涉密大类合同,破除时空局限和多校区办学师生医护员工往返不便,降低交通成本、时间成本、能耗成本,实现合同订立申请核准业务在线提交、在线审核,缩短待审核合同跨部门流转周期的同时有效采集合同管理数据信息,提升管理服务效能,为后续合同管理控制业务智慧化奠定基础。三、开展成效按月度计划、季度节奏、年度总额完成任务。四、长效机制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上海交通大学合同管理办法》为办实事活动夯实了制度基础和实践流程,《上海交通大学内部控制审计实施办法》、《上海交通大学年度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制度》为办实事活动提供了事中、事后考核、评价机制。
一、项目背景2018年9月,我校成立少数民族学生预科班,主要面向边远民族地区、享受预科降分录取优惠政策的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教学和培养工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校党委关于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工作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践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要求,校党委统战部、少数民族联合会、学指委民族办联合开展“少数民族学生预科班第二课堂”。二、特色举措及成效2021级预科班设立特邀顾问岗位,邀请少数民族联合会专业过硬、知识渊博的老师们担任。主要开展英语第二课堂、“名师讲坛”,使预科班学生接触与了解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点;定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校史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安全教育及法律宣讲等,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成为国家及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重任的勇敢承担者,成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坚定维护者。第二课堂系列活动之英语沙龙。由民族联副会长兼秘书长索宇环老师发起,选择难易程度适宜的素材对同学们进行英语朗读、理解、分析的训练,同时也演示翻译的技巧和写作的设计。第二课堂系列活动之“名师讲坛”。“名师讲坛”第一期由数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王增琦讲授“如何学好大学数学”;第二期由农业与生物学院副研究院、《教书育人一等奖》获得者杨志彪以“认识教育的本质”为主题,为学生作专题报告。第二课堂系列活动之“爱国主义教育”。组织2021级预科班组织开展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宣讲活动,由班主任阿迪力江·依明主讲;10月1日,预科班全体学生参与校内升国旗仪式。第二课堂系列活动之“校史学习教育”。2021级预科班组织开展“观文物,悟历史”校史学习教育活动。第二课堂系列活动之“生日晚会”。2021级预科班举行《与祖国同庆》为主题的生日晚会。第二课堂的系列活动为各民族师生创造了共学、共事、共乐的校园环境,同时也让学生在异乡求学过程中感受到的家的温暖,让各民族师生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三、长效机制校党委统战部、学指委、民族联一直坚持执行“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的工作理念,贴近学生、为学生服务,做实做细做好学生工作,并把“第二课堂”变成可持续的工作,形成长效机制,用心办好“少数民族学生预科班第二课堂”,为党育才、为国育人。
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学指委党总支紧抓“实”字,突出“深”字,坚持将“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实落细,带领全体党员以及园区一线员工快速响应、精准服务,用心、用力、用情、用智,解决学生之“急难愁盼”,提升育人实效。一、急学生之“急”,用心解决学生“揪心事”快速响应,紧扣学生需求传递温情。新生军训期间,为缓解学生集中洗浴排队时间过长的现象,学指委生活园区第一时间开通临时浴室,提供分散洗浴服务;宿管阿姨主动承担“慈母”角色为楼栋孩子们缝补衣服;考虑到入住低楼层学生的晒被问题,园区主动寻找可用场地修建晒衣场;为解决学生停车取车费时费力问题,园区也“悄无声息”地为学生修筑自行车上下台阶的斜坡。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难题,是学指委党总支为学生办实事的态度和作风。二、破学生之“难”,用力破解学生“操心事”以人为本,暖心服务助力学生发展。为筑牢疫情防控防线,在新生家长不允许进校的情况下,学指委党总支在暑假期间就组织调研、采购、打包2000多份新生大礼包,迎新期间根据学生需求,主动将行李派送到学生指定床位,让学生体验“拎包入住”的宿舍服务。生活园区还为出国交流、参军入伍等申请休学的学生提供行李寄存服务,努力破解学生“操心事”,提供暖心服务、在点滴小事中凝聚人心。三、化学生之“愁”,用情化解学生“烦心事”精准施策,做细做深做实学生工作。新生小张同学身高190cm,开学来校前,当他得知宿舍床的净长195cm时,非常郁闷。学指委了解情况后,及时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加长床,解决了学生的燃眉之急,受到学生及家长的点赞。学指委党总支还多渠道、全方位倾听学生诉求,免费提供轮椅和拐杖的借用服务,真正体现学生工作无小事,踏踏实实细处做。四、知学生之“盼”,用智攻克学生“忧心事”智慧建设,不断提升园区管理能级。学指委多途径了解学生住宿需求,探索升级学生宿舍洗衣服务功能,提升学生洗衣服务体验。秉持“智慧e+家园”的理念,开拓“集中+零星”、“洗鞋+洗衣”、“湿洗+烘干”相结合的服务新思路,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引入了楼栋自助打印服务,把实事办到学生的心坎里。学指委党总支急学生之“急”,破学生之“难”,化学生之“愁”,知学生之“盼”,用心、用力、用情、用智,构建“快速反映”的管理体系,构筑“精准服务”有效平台,落实“服务育人”的思政理念。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校工会深入贯彻落实“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要求,坚持“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的理念,将竭力满足教职医务员工对优质基础教育的美好期盼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举措,推进实践活动往深里走、往实里走,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区校共建”竭力解决教职医务员工子女入学需求》项目,已入选2021年上海市教委“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聚焦“民生”,全力解决职工子女入学难题当前各附属学校(除徐汇幼儿园以外)均属地化,随着各校办学质量和声誉的不断提高,对口学区内学生越来越多,教职工子女入学附属学校成为教职工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在学校支持下,校工会迎难而上,积极协调闵行区和徐汇区教育局推动各附属学校提质扩容,通过修缮楼宇、扩建校区、扩充班额,最大限度增加和保障交大教职工子女入学学额,成果显著。2019年9月,交大闵行幼儿园顺利完成改扩建并平稳回迁。2021年9月,交大二附中新校区顺利落成使用,交大实小新建实验楼楼、交附闵分科技楼顺利启用。2021年首次对接交我办线上排摸,协调解决558子女入学,基本满足了我校教职工子女的入学需求。同时,为做好学校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的“一对一”服务,今年还开发了引进师资子女入学的线上申请系统,2021年协调解决34人,有效保障了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此外,2021年积极推动与“南模教育集团”合作共建,打通徐汇教职工子女入学“新通道”,与“华师大二附中国际部”合作共建,解决外籍和港澳台教工子女入学新需求,最大限度满足了优质基础教育对不同校区、不同群体教职工的全覆盖。聚焦“共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学额供给“十四五”期间,围绕学校人才队伍发展和办学布局,学校人员编制数将增加至1万+,学额供给矛盾愈加严峻。校工会充分发挥区校合作共建的优势,加快发展基础教育,保障教职工子女入学学额。2021年,推动交大附属闵行实验学校(K12)于4月7日奠基,7月开工建设,预计2024年建成;“交大附属闵行马桥实验学校”于5月变更为九年一贯制,9月正式挂牌,办学质量稳步提升。推动学校与嘉定区政府、瑞金医院于6月签订合作“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嘉定实验学校(暂定名)”办学协议,更好服务于瑞金医院教职医务员工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服务学校产业布局发展,推动与浦东临港新片区开展基础教育合作办学,中小学合作项目10月动工建设。此外,为进一步支持医学院、附属医院、附属学校解决子女入学,根据学校要求,正开展与黄浦区、浦东新区教育局合作办学,支持交大附中与杨浦区开展合作办学。聚焦“优质”,全面服务“交小苗”成长成才为缓解夏季学期教职工子女托管难问题,2018年起开设“交小苗”暑期成长营。2021年“交小苗”暑期成长营人数高达520人,为全市人数最多的暑托班。2019年、2021年“交小苗”暑期成长营先后荣获“全国爱心托管班”荣誉称号。针对双减背景下教职工子女成长需求,依托交大资源,策划“交小苗”周末体验营系列活动,2021年下半年起,与学生创新中心、农生学院、电气工程系、船建学院等联合举办8场活动,服务交小苗400余人,为“交小苗”提供交大科创体验机会,培养科学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帮助“交小苗”成长成才。共计推出14期《每周云看校》专题,为教职工带来最深度的“江川—交大”学区共建学校信息解读,呈现最鲜活、生动的校园;通过设立“周五接待日”、“学院教育咨询沙龙”,提供面对面的子女入学政策咨询,解决教职工后顾之忧。为群众办实事永远在路上。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发展,已经成为学校人才强校战略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坚实保障。未来,校工会还将主动作为、自我加压,持续与相关政府部门协调合作办学,整合各类资源推动附属学校提质扩容,竭力满足教职工子女教育需求,提升教职工的幸福感、获得感,为学校加快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研究生院党支部始终坚持把学习党史同工作实践相结合,“聚民心、筑同心、暖人心”,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实际成效的“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情系师生,加强沟通聚民心从师生迫切需要着手,解决师生日常难题是研究生院“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的主旋律。也因为这样的主旋律,研究生院党支部一直坚持以党建引领业务工作,心系师生的点滴需求。为进一步加强与院系的沟通,让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一线老师及时了解、理解学校研究生教育政策,研究生院党支部精心策划了“研究生教务系列座谈会”活动。从4月至今,5场研究生教务座谈会均如期举行。通过这种定期性的沟通交流,院系教务老师和研究生院老师的联系更为紧密,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的凝聚力得到显著提升。面对学生群体,研究生院党支部进一步规范研究生院公共邮箱管理,对学生提出的咨询和意见详细记录,为后续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深入院系,解疑答惑筑同心研究生院党支部坚持贯彻“实”字,将目标瞄准院系,通过深入调研,主动服务,切实解决学院“急难愁盼”的问题。深入新学院调研。研究生院党员老师前往智慧能源创新学院,通过开展深入访谈,充分了解了学院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难题,提供相应的指导,加快院系老师熟悉研究生教育管理各环节的相关业务。主动上门服务。为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精神,积极推进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和人文社科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生院党员老师前往各学院提供深入的政策解读,并和学院一起探索培养管理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为让学校新进的教务老师尽快熟悉研究生培养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生院党员老师们也积极前往学院提供个性化指导。枝叶关情,志愿服务暖人心一枝一叶总关情,竭诚服务践初心。除了在工作业务上为师生服务,研究生院党员老师也善于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陈瑞球楼楼下长期面临着自行车胡乱摆放的现象,这给在陈瑞球楼学习工作的师生带来了不便。为此,研究生院的党员志愿者主动策划并组织了共享单车整治活动。通过制定方案,与学校保卫处、校园办积极沟通,并采取“改善布局、安排专人监督”等举措,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现象得到一定改观,切实提升了师生的幸福感。此外,党员老师们也积极参与研究院服务中心的午间值班。作为党员,他们积极服务第一线,用拳拳之心践行作为普通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为群众办实事永远在路上。在党史学习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下,研究生院将继续抓实抓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努力当好师生的知心人、贴心人、引路人。
一、项目背景“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教务处秉持“让每个学生更优秀”的管理服务理念,主动延伸职能,以指导的学生社团组织“教务处学生委员会”为依托,以学业指导、学情交流和科创活动为抓手,聚焦学生的困难事和烦心事,通过多元方式切实服务学生。二、特色举措(一)学业指导,致力授业解惑。为了助力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充分了解学业修业中的重要政策和关键问题,教务处立足“知学”、“会学”,开展“学业分享会”活动,围绕教学管理中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务,持续关照、服务学生。分享会自2019年起已连续开展三年,服务学生1000多人,给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帮助学生及早指定学业规划,开好头,起好步。教务处根据学生反映的普遍问题,在2019年的学业分享会上设置“转专业”、“推免”、“重修免修考”等专题,活动一经推出,吸引了400多位学生参加,在学生群体中引起热烈反响。2020年的分享会增加培养计划介绍专题,2021年的分享会增加选退课和考试专题。目前,学业分享会已经成为教务处服务学生的品牌活动。(二)学情交流,力促教学相长。为进一步推动服务学生走深走实,着力解决同学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教务处创新形式,推出“锐声午餐”处长午餐会系列活动。“锐声午餐”是教务处融合教学管理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方式,打造轻松活泼的亲民性与实效性的交流平台。每期由处长邀请十位学生,以午餐会的形式,围绕学校管理、教学服务提意见或建议,也可以就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毕业规划等发表看法,甚至可以畅聊校园趣事。午餐会拉近校管理层和学生的距离,注重双向互动,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也促进学校管理各项工作更加贴近学生需求。(三)科创引领,助飞成长成才。为充分利用交大校内优质平台资源,提升实验创新能力,教务处组织“跟着学委会揭秘交大宝藏之地——学生创新中心”系列活动,活动共计举办三期,每期人数限六十人,每期活动会由专业的老师负责,对学生创新中心和Eco-Tech中心的机器设备、比赛队伍、社团协会等进行介绍和讲解,之后便会根据每期的主题进行上手实操环节,同学们可以在指导下体验激光切割、3D打印、化学物质检测等项目。此系列活动不仅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不同学科实验的新奇,更激发起广大学子浓厚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精神。三、开展成效教务处通过广泛听取广大学生对于本科教育工作的建议和意见,树立并不断践行让“每个学生更优秀”的管理服务理念。根据学业分享会活动现场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的学生来自于大一大二年级,对活动非常满意,打95分的人数占比达到57%,打90分的人数占比达三分之二,活动满意度调查平均分92.1。四、长效机制教务处充分发挥“学生委员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与学生的全方位沟通。制定《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委员会章程》,保障工作规范性和可持续性。以学业分享会为基础,教务处设立学业宣讲团,开展更多样化的专题指导,建立精准答疑体系,加强新媒体多渠道宣传,逐渐扩大影响力并上升为交大特色活动。同时,教务处不断根据广大学生具体需求开展教学研究,从需求侧矛盾转向供给侧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举措,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一、项目背景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放在更加突显的位置,提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迫切要求。2020年9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考察我校期间,与院士、教授们就破除制约科技创新活力的障碍深入交流,指出:“粗绳子已经不多了,细绳子还大量存在,严重束缚着科研人员手脚,要统筹研究政策予以综合解决。”为落实国家领导人关于“解开科技成果转化细绳子”的指示精神,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在全面开展院系大调研的基础上,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细绳子”问题,学校推出了“交我转”科技成果转化一门式服务体系建设。二、特色举措科技成果转化涉及知识产权、转化模式、国资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政策体系牵涉面广,转化流程模糊繁杂,普遍存在老师对国资流失和历史追责的担心而不敢或不愿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对于有意愿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老师,也存在缺少懂政策且可信赖的技转人员而不知该如何合规化成果转化的现状。针对上述瓶颈问题,学校出台《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印发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管理办法》《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印发科技成果转化一门式服务管理办法》,为成果转化一门式体系建设提供有力制度保障。一是,优化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成员结构,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作为特邀代表参与其中,提高领导小组决策效率。二是,打通成果管理、成果转化、国资监管等的机构壁垒,从校内机构的专业化和协同运作方面着手,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一门式线上系统。实现资料提交、专家预审、职能部门立项前审批及立项后管理的在线服务,简化成果转化项目审批流程,提高效率。三是,建立一支熟悉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文件、转化模式、业务流程,并具备政策法规运用、知识产权管理、法律合同谈判等服务能力的技转专员队伍,为成果转化提供首问制、一站式的全流程服务。三、开展成效成果转化一门式服务体系正式上线后,一般许可、转让项目平均审批时间缩短到6天以内,大大提升了审核效率。2021年4月完成了首批12名技术转移专员考核选拔,截止10月技转专员服务的创业类转化项目累计达60余项,受到广大教师的好评。得益于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一门式体系建设等红利,2021年1-9月,我校成果转化成果合同数量总计95项,合同金额突破5.45亿元,远超去年同期。其中,实施转化支持教师创业活动的科技成果50项,涉及金额2750万元,涉及企业估值近100亿。四、长效机制:成果转化一门式系统正式上线及专业化服务队伍的建立,校内初步形成有利于成果转化的操作、决策等共商机制,知识产权信息共享和服务机制。接下来将在实践推进中积极总结经验,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流程,不断深挖束缚科研人员的“细绳子”,坚持“小切口、大突破”,加大推进力度,加快突破成果转化的难点堵点。
一、项目背景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32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办法》(财教〔2021〕237号)等最新文件精神,结合我校《上海交通大学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方案》(沪交委〔2021〕100号)相关要求,文科建设处党支部围绕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和文科“十四五”发展规划,开展了一系列助力交大文科科研能力提升实践活动。二、特色举措以“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指导思想,文科建设处积极与业务关联的职能部处共建交流,同时深入11个文科院系开展业务交流,将党建活动同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密切结合,在实践工作中落实落细“我为群众办实事”,助力我校文科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一是扩大覆盖面。2021年5月到11月底,文科建设处主动与财务计划处、国际交流处、法律事务室、网络信息中心、非学历办等业务相关职能部处共建交流,同时主动深入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设计学院、教育学院、媒体与传播学院、数学学院等院系,围绕一线科研教师及科研管理队伍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举办项目政策宣讲会、管理系统使用交流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交流会、项目经费管理交流会、横向项目审批交流会等十五场系列活动,力争覆盖到全校文科教师及需要办理文科业务的机关部处、理工科院系等教师。二是注重时效性。系列活动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将国家最新精神和学校最新安排传达到院系和基层,也将院系和基层的意见带回以修订完善相关管理规章,例如:政策宣介方面,涉及国务院最新出台的32号文、国家社科基金经费管理办法、校内管理文件修订等;项目管理方面,涉及各类项目申报、立项、中检、重大事项变更、结项等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经费管理方面,涉及预算填报、调整、退费、结余资金使用等;项目研究成果管理方面,涉及论文署名、资政报告提交、理论文章及媒体文章运用等;校内系统使用方面,涉及校内“智慧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和办事流程介绍;横向项目管理方面,横向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修订、合同审批最新要点等。三、开展成效一是提供更加高效的管理服务,便于职能部处和院系科研管理部门根据国家最新政策做出及时调整,同时也改变了科研管理人员办公室坐等办事的工作模式,能够主动联系职能部处、主动深入文科院系,化被动等待服务为主动提供服务。二是提供更加精准的管理服务,便于一线教师及时领悟并执行最新政策,让职能部门能够针对不同老师的个性化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解答,大大缩短了关乎文科师生切身利益、急难愁盼问题的处理速度。四、形成的长效机制通过系列活动,形成了党建与业务双轮驱动机制,落实有组织的科研。系列活动将党建工作与文科科研管理核心业务工作有机融合,把师生关心与工作决策相结合,把已有工作和未来谋划相结合,把“当下办实事”和“常态化办实事”相结合,尤其是把主动服务和精准服务相结合,将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助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助力教师提升科研能力,进一步助力学校“双一流”文科发展。
一、项目背景为进一步提升“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财务计划处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着力破解痛点难点问题。针对纸质票据容易丢失、财务报销不够顺畅、部分系统操作繁琐等难题,财务计划处秉持“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管理服务举措,优化升级财务信息系统,着力开发“免跑腿、免打印、免投递”智能报销功能并不断拓展业务涵盖范围,帮助师生从繁琐的财会业务操作中解放出来,提升师生幸福感和获得感。二、特色举措(一)党建引领,靶向对接。财务计划处党支部以党小组为载体,组织党员业务骨干至30多家学院进行深入调研,助力系统开发,使线上审批流程在符合规范化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个性化定制。同时,党员团队深入参与系统测试和宣传等多项工作,从师生视角换位思考,全面提升智能报销新体验。(二)守正求索,拓展创新。继2020年在差旅业务中首推“无纸化”“零投递”报销后,2021年再升级。针对校内经费转账、酬金发放、全单电子发票报销等业务,基于智能报销在线审签和商旅平台做功能延伸,审批完成后的预约单及附件自动传输至财务计划处,由审核人员进行账务处理,全面实现预约“无纸化”、报销“零跑腿”。(三)精准施策,务求实效。通过建立“问题台账”,实时收集用户意见和建议,持续优化系统功能。例如,针对师生反馈,与网络信息中心协同,实现测试加工费等结算单随预约单一同生成的便捷功能;打通东航机票预订直连通道,师生享受专属机票及退改签优惠政策同时又可无纸化报销,为师生提供双重红利。三、开展成效随着“零投递”的宣传推广,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的财会目标基本实现,服务效能得到有效提升。(一)办事更便捷更高效。四大零投递业务实现“足不出院”即可报销进卡,减少了师生报销打印、审批、送单的工作量, “跑腿”问题明显改善,退单率降低,处理期限由原3-5个工作日缩短至1个工作日,时效性极大提升。(二)服务更贴心更精细。延续智能报销单位审签无等候审批流程的优势,对财务处理环节进行优化,形成财务“物流打印-审核制单”专岗闭环流程,流转和服务效率全面提升。(三)队伍更务实更专业。项目推进过程,也是财务计划处全体人员尤其是党员同志,服务意识强化的过程。“主动沟通作为,给予师生更多关切”,已经成为财务核算窗口的基本服务理念。“服务师生解难题,改进工作不止步”。下一步,财务计划处将继续发扬“钉钉子”精神,聚焦主责主业,充分换位思考,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扩展“零投递”业务范围,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百年来路沧桑,初心从未改变”。信息安全管理办公室作为全员党员的部门,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坚持在日常工作中倾听师生意见,及时安排落实,先后推行了优化宣传报道保密管理、对外提供信息资料、研究生论文保密管理等流程优化;保密管理获奖情况电子化;完善半年度保密检查模式;建立健全保密教育线上培训;开展保密工作办事表格80%在线下载等,切实便利师生查询、办理保密事项,随时随地提升保密知识技能。一、项目背景学校线上办公的规模日益增加,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等在线进行的情景日益增多。保密管理敏感事项多,稍微不注意,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保密线上服务这项工作需要仔细研究、格外谨慎。二、特色举措保密管理事项大多纸质版或者光盘,师生领用空白表格需要往返,为服务师生,简化程序,经过多次研讨,采取通过“交我办——教育培训”这个在线学习平台上传13项业务办理事项空白表格和1个常用模板,打通部门间、业务主管人员间的壁垒,实现一个平台,查询多个文档,界面简洁,查找方便,方便师生下载后离线使用。三、开展成效一方面各单位保密工作联系人可以及时下载最新版本的办事表格“秒回”回应师生,不需要询问不同业务管理的办事人员进行查找。另外一方面师生可以直接下载办事表格进行业务办理。四、长效机制我为师生办师生是部门的主导思想之一,后续会继续结合日常工作的开展,以师生反映的问题为导向,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助推高质量发展,增强师生获得感。
一、现状分析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资产管理与实验室处党支部(实验室安全与环保中心)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师生的烦心事。近年来,我校实验室产生的各类危险废物总量大幅上升。由于实验室危险废物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师生搬运危险性高;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实验研究产生大量废旧电池,其安全处置成为新的难题;长期闲置的各类化学试剂会变得不稳定,导致安全风险不断上升。及时、安全地处置实验室危险废物已是当前实验室师生的迫切需求。二、工作特色针对以上问题,资实处以保护师生安全为宗旨,以建设平安校园的为目标,以服务第一为原则,深入实验室调研,并多次召开“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主题研讨会,形成了系统的危险废物处置方案。(一)依托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务效率为实时了解实验室危险废物的产生情况,合理制订清运计划,资实处重新设计危险废物的收集和清运流程,建立了“实验室危险废物服务平台”。师生对危废称重后在平台下单,学校则根据订单情况核算总量预约清运车辆,及时安全地予以处置。(二)依托专业化队伍,开展上门服务为规范收集实验室危险废物,学校招标了一家具有危化品运营资质的服务商,根据师生的预约处置需求,派专人上门对危废进行科学分类并统一收集。本年度共在全校范围内清运实验室危险废物230.471吨(其中废液为162.17吨,固废为68.301吨)。(三)拓展处置渠道,开展专项工作资实处遴选了两家具有危化品废弃物处置资质的环保公司,确保实验室危险废物的及时高效地清运处置,彻底解决了大量堆积造成的安全隐患。此外,资实处通过开展专项处置工作,解决了特殊危废的处置难题。1.剧毒化学品专项处置。根据相关规定,剧毒化学品必须由环保部门许可的专业公司处置,且必须在公安部门监督下进行,实验室剧毒化学品长期难以找到合适的处置途径。资实处在环保部门、公安部门帮助下,联系到一家具有相应处置资格且愿意服务学校的环保公司,成功将材料学院废弃的五羰基铁(2875g)进行了无害化处置。2.废旧电池专项处置。2019年7月上海市执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后,各类实验专用电池均无法作为生活垃圾处置,给涉及锂电池的实验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经多方咨询,资实处联系到一家具有处置资质的企业,并在7月高温日来临前,完成了机动、材料、化工等单位产生的废旧锂电池(共2.462吨)的安全处置。3.废旧试剂专项处置。在运行多年后,实验室存储了大量过期试剂,有的包装破损或标识消失,有的化学性质改变,安全隐患突出。为此,资实处以学院为单位对废旧化学试剂登记造册后,根据清单进行分类打包和清运。截至11月23日,共处理废弃试剂7795瓶(袋)。三、开展成效未建立“实验室危险废物服务平台”前,学校因缺少实验室产生危险废物的详细信息,只能根据估计总量预约清运车辆,有时会造成危险废物一次不能全部清运;部分无暂存点的单位,师生还得将未能清运的废弃物搬回实验室。通过平台的搭建,学校可实现对危险废物的实时统计,而且师生下单后48小时内即有专人上门收集,显著减少了危险废物的储存时间和储存量。同时,平台中设置了申请人、系(所)、二级单位、资实处四级管理权限,管理人员可随时查询危废清运的进度和详情。此外,通过专人上门收集,免除师生搬运的劳动强度和搬运过程风险,赢得了师生一致好评。通过开展剧毒品、废旧电池、废旧试剂的专项清理工作,解决了实验室师生的心头之忧,破解了困扰实验室发展的难题,而且规范了实验室安全管理,促进了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资实处党支部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服务师生的核心理念,切实履行了为师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的职责,清运实验室危险废物的工作得到了各师生的广泛认可。四、长效机制高校如何及时科学地处理实验室危险废物,已成为日益关注的焦点,也是建设美丽校园,为师生办实事的必答题。资实处建立了配套的组织领导机制、联动服务机制和安全监督机制,在全校范围内对实验室危险废物开展信息化、专业化服务,高效的安全管理已成为常态化工作。今后,资实处将根据师生需求,不断完善管理规范,提高服务质量,守护师生健康,保护校园环境。
一、项目背景自2012年5月至今,由上海交通大学保卫处打造的“54749110”报警求助平台,在校内已然成为一张“交大名片”。该报警热线不仅有效提供校内警情处置、应急强险、帮困求助、询问答疑等多样化服务,而且更是党委机关密切联系师生、贴近人民群众的有效途径。保卫处以“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为成立初衷,在校内事务处置等多个方面充分践行着“决不让任何一名交大人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感到困惑和无助”的服务承诺,获得了师生的广泛好评,被校内师生美誉为“万能的9110”。二、特色举措(一)在人员建设方面:保卫处以校卫队成员为报警热线平台基础,队伍成员三班倒,全天24小时随时准备为师生提供服务。另外,保卫处为保障9110平台长效运行,专门成立校内24小时巡逻队伍、处置突发事件的特勤队伍。三支校内安保队伍互相配合,能够在第一时间对校内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处置。(二)在队伍培训方面:保卫处根据不同队伍的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如特勤队员必须能熟练掌握应对校内发生的各种火情、险情的消防技能、掌握校内治安案件的常规侦破方法、校卫队成员必须熟悉校园环境,能够第一时间到达事发现场并进行有效处置等等。(三)在服务师生方面:保卫处在每年开学、放假期间,在党员干部带领下组织队伍成员主动充当自愿者帮助师生搬运行李。尤其是校园疫情防控管理背景下,严格要求队员牢记服务师生的理念,师生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师生排忧解难。(四)在校园疫情防控管理方面:9110服务平台不仅能够承担校园疫情防控政策的解释工作,队伍成员还能在第一时间冲到防控一线,主动担负校园疫情防控主体责任。(五)工作机制:校园54749110服务平台成立以来,保卫处党支部摸着石头过河,主动扩展校园服务业务范围,从最初的专职案件处置电话到现在的多功能求助平台。从以往的被动求助到目前的主动宣传,每逢毕业季,保卫处党支部组织队员去校外的餐饮、娱乐场所发放名片,为交大师生夜间校外活动的安全增添保障。三、开展成效根据保卫处统计数据,2020年以来,54749110服务电话日最高接听量220多次,平均每月1800余次。主要包括夜间送医、校园火情、物品遗失、投诉建议、政策咨询、搬运行李、高空拾物、湖中打捞等多个方面。四、形成的长效机制截至目前,在保卫处党支部班子成员带领下,通过自身提供的优质服务和广泛宣传,54749110服务平台已形成了一套全天候、多功能、重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在“十四五”期间,保卫处党支部将着眼于学校发展,从信息化建设、队伍建设、服务水平等多个方面,以全员育人的理念助力校园建设。
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共同富裕”的持续深化,“第三次分配”在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大学因其独特社会地位,必将成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出口,大学慈善基金必将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财源。发展联络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规律,主动谋划,激发活力”的原则,凝练出“重点是校友,重心在院系”的工作方向。通过积极构建校院联动新机制,发展联络处不断提升服务内涵和质量,主动提供一站式项目管理和筹资服务支撑,拉动院系师生筹资积极性,助力校院各项事业发展。二、特色举措及开展成效通过前期的广泛深入调研,发展联络处形成了“点(重点项目研讨)—线(院系筹资沙龙)—面(筹资与发展大会)”的系统性校院二级筹资体系建设新机制。(一)主动服务 助力谋划重要捐赠在重点捐赠项目方面,发展联络处主动提供筹资辅导和服务支撑,有效降低院系筹资工作负担,放大筹资效益,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发展联络处与物理与天文学院紧密联动,策划促成了“鸿文永久基金”的设立签约,助力高端人才战略与暗物质探索研究工作。发展联络处还与多个学院紧密联动,协助促成了“黄旭华奖学金”“张良起奖学金”“谦纯优秀青年学者奖”等多个重要捐赠项目落地。(二)专题交流 策划院系筹资沙龙在院系专题服务方面,发展联络处主动邀约策划院系筹资沙龙等活动,聚焦院系发展瓶颈,探索助力筹资工作新突破。目前,发展联络处已与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海洋学院、电子信息与工程学院、医学院等9所学院开展了院系筹资沙龙或专题研讨。通过与教育学院的专题交流,帮助策划了学院发展基金和学校教育公益基金两大项目,前者聚焦学院发展,后者聚焦整合学校教育资源拓展学校教育公益服务。目前,教育学院基金的基本框架已搭建,并已落实远播基金和软科基金的聚焦支持。通过与外国语学院的专题交流,聚焦捐赠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解决并落实了“杨咏曼基金”资金使用和院系统筹管理问题。(三)协力并进 举办筹资发展大会在面上推动激发院系筹资活力方面,为更好的服务于建校125周年系列筹款活动,协同院系重视并大力推动筹资工作,2021年初,发展联络处组织了学校筹资与发展工作会议,邀请各院系筹资工作负责人共同研讨,并集体学习了国家和上海市相关政策。会议进一步凝聚了各院系的筹资工作意识,较大提升了院系筹资工作的热情。三、形成的长效机制以校院二级筹资体系新机制为抓手,发展联络处致力于为院系的基金筹募和管理工作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机制,持续构建从捐赠意向分析、捐赠实现、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多维度多层级的准确、规范、贴心的全流程服务。发展联络处还在逐步推进实施标准化的捐赠人服务体系,协同各院系搭建全生命周期的长效捐赠人联络和服务机制,为后续捐赠和院系长期发展铺垫基础。
一、项目背景自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校友总会办公室紧扣“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要求,充分发挥校友总会办公室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解决好校友“急难愁盼”事。2021年3月,学校提出“招生-培养-就业-校友”全链条育人理念,校友工作的视角从服务联络的事务工作向立德树人的育人工作转变。随着校友工作在各地区的不断深入,校友普遍反映出对自身能力再造的迫切需要,如选调生/公务员校友对社会治理知识的渴求、创新创业/企业家校友对产业热点解析的渴求,都亟待母校给予有力的支持。“如何回应校友对自身能力再造的迫切需求?如何解决地区校友组织发展的现实困境?如何解答学校建设校友和母校发展共同体的重要命题?”成为校友总会办公室着力思考的重要任务。二、特色举措2021年初,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校友总会办公室推出“源聚”校友课堂,打造价值引领、能力再造、持续赋能的终身学习平台。将母校老师的最新科学研究和时政解读,带到校友眼前,回应校友和地方校友组织迫切的发展需要,探索破题校友和母校发展共同体的建设。精选课程主题,贴合地方特色、回应群体需求。充分调研不同群体需求,结合地方产业特色,精选主题提升授课成效。在选调生公务员集中的广西、企业家校友聚集的广东推出“治理现代化”、“产业转型”热点内容;在网红经济之城长沙、大数据之城贵阳推出 “国货新品牌”、“数据安全治理”前沿课程。 线上线下结合,沉淀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品牌。线下,课程走进地区校友会年会、理事会换届等大型活动现场;线上,校内录制课程,结合各地课程,在“交大视频”上线。为不同领域、身处各地,特别是为缺乏高精尖智力资源地区的校友,提供触手可及的“再学习”课堂。同时解决了校友们在发展关键期,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问题。三、开展成效校友层面,校友群体对中国新品牌的出圈逻辑、人工智能时代的数据安全、疫情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等热点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深受校友好评;校友个体与授课老师建立联系,为校友企业发展出谋,为地方村镇治理献策,校友课堂逐渐成为后援校友事业发展的桥梁。校友组织层面,赋能地区组织建设,提升地区校友会在当地校友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凝聚和服务更广大校友,将支撑校友发展的工作理念灌输到地区组织的“神经末梢”。学校层面,面向校内老师提升支持校友发展、共建校友和母校发展共同体的认知;面向授课现场兄弟高校、地方政府等嘉宾,传播学校研究成果、校友工作理念,提升学校美誉度;面向欠发达地区,校友课堂通过知识溢出服务社会、助力地方发展建设。四、形成的长效机制初步形成母校后援团机制。与专业老师合作,走进地区校友组织授课的模式渐成机制,母校后援团师资库建设机制初步形成。与教育技术中心合作推动校友课堂上线,形成学校部处协同的长效机制。初步形成校友课堂品牌。通过线下送课,线上录课,“源聚”校友课堂的课程资源沉淀的长效机制已经形成。后续将不断补充积累,扩充课程库,打造面向不同群体的课程菜单。面向未来,校友总会将坚持党建引领,不忘初心。创新工作方法,加强研究分析,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校友发展服务长效机制。
一、项目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要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的成果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际行动。” 招投标与政府采购办公室党支部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真抓实干、担当作为的实际行动。学校采购与招标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时效性强,违规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对规章制度的不了解和不理解,甚至将道听途说的“歪理”当成办事规则。为此,招投标与政府采购办公室党支部推出以“三言两语话招采”为主题的一系列精准服务,用简洁明了的图形和文字,通过微信、网站和现场讲解等多种方式,宣贯采购与招标工作政策法规和典型案例,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做实,把为群众办实事工作落实落细,从而有效防范廉洁风险,实现阳光招采。二、特色举措“三言两语话招采”,一站式服务的“高速路”。招采办党支部强调学以致用,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运用在为师生服务中,组织部门骨干编写“三言两语话招采”宣传册,对诸如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磋商、智能比选等采购方式进行绘图讲解,按照“一种方式一张图”的形式,提供一站式精准服务。“三言两语话招采”,为师生解忧的“直通车”。支部前期已请相关院系参加采购业务培训交流会,近期又分别赴材料学院、机动学院等8个二级单位开展座谈会,在现场发放“三言两语话招采”宣传册的过程中为老师们排忧解难,对照流程图帮助师生深入了解政府采购项目从采购意向公开、采购计划备案、采购执行、合同支付等各环节的操作流程以及各重要时间节点。“三言两语话招采”,零距离服务的“贴心人”。招采办党支部及时跟进国家最新出台的各项政策,在编制“三言两语话招采”中充分体现“用户导向”的思路,对各采购方式涉及到的适用范围、采购周期、操作流程、关键节点等用通俗易懂、精准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述,确保广大师生高效理解、掌握学校采购制度的要点与核心程序。“三言两语话招采”满足师生需求的“百宝箱”。招采办党支部针对师生关切的内容和瓶颈问题,通过12次走访调研、校院两级联动改造流程,将采购业务梳理出4大类22项业务,通过申请方式、受理模式、审核程序的再造,凝练成“三言两语话招采”,并贴心地附上各业务部门的联系方式和办公地点、提供高清版PDF下载、用不同颜色区分采购类型等,找出服务盲点、积极补齐短板,提高跨部门业务处理效率。三、开展成效摸清师生的关切点并了解师生对采购工作的期望和建议后,精准研究政策落地的堵点和师生在采购工作中遇到的难点,讨论形成工作任务清单,并不断更新 “三言两语话招采”,目前已基本实现“一网、一门、一次”的业务办理模式。四、形成的长效机制招采办党支部全体工作人员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不断探索采购与招标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全心全意办实事,将“三言两语话招采”不断延续和完善,打造高效、便捷的交大精益采购模式,以实际行动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再立新功。
一、项目背景为方便师生雨天出行,由校园管理办公室牵头,联动财务计划处、设计学院在今年梅雨季来临之前,暖心推出校园专属共享伞“交大源伞”,免费供在校师生及来访人员在校内使用。交大源伞从方案制定到落实推进共计2个月,力求以高效的工作、品质化的服务,真正为师生“解难题,办实事”。二、特色举措精准把握师生痛点,构建诚信暖心校园。针对上海梅雨季节下雨频繁且突然的特点,校园管理办公室想师生之所想,面对“下雨时急需用伞”的痛点问题,交大源伞以“诚信借伞,将爱传递”为宗旨,采用全开放借还模式,引导大家以诚信为本,文明用伞,及时还伞。通过科学规划,在教学楼、食堂、图书馆等人流量密集的公共区设置共享雨伞借还点位,解决师生应急之需,其中闵行校区51处,徐汇校区15处,实现校园公共区域全覆盖。强化运营精细管理,“微服务”提升校园温度。立足校园精细化管理服务要求,提升校园师生实际使用的满意度,交大源伞项目引入校园电子地图智慧服务,定制开发了“共享雨伞”专题图层,师生可一键查询雨伞点位信息,使借还服务更智能便捷。同时,校园办安排专人队伍,实时掌握雨伞使用状态,并根据晴雨天的潮汐使用量来维持各个点位雨伞数量的动态平衡。在细微处以贴心服务不断增强师生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倡导校园服务育人,打造精致服务品牌。“源伞”伞面以交大红为底色,配以交大标志性建筑物手绘图,并印有SJTU专属Logo,通过校园服务与文化的有机融合,成为校园文化展示的另一个窗口。由设计学院学生承接设计工作,更有利于项目从学生视角理解并展现出“源伞”的交大特质,也收获了更多师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服务过程中与校内各平台联动宣传推广,不断拓宽在广大师生中的知名度和辨识度,形成交大源伞使用文化;同时利用新形势下网络育人优势,倡导大家文明用伞,诚信用伞,打造和谐校园氛围。三、开展成效“源伞”运行六个多月来,陪伴师生历经梅雨季和两次超强台风天,度过两次军训和迎新季。作为一项便民服务,交大源伞极大的方便师生在雨天应急使用。同时专属定制的雨伞,更是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将管理服务项目融入文化育人特色,也不断成为校园管理办公室“为民办实事”的品牌特色,持续助力精致校园的品质化升级。四、形成的长效机制建立专人运维调度机制,保障伞具使用状态良好。根据晴雨天的潮汐使用量调度共享伞各个点位的数量,维持雨伞数量的动态平衡;每日对借还伞点位进行巡查,及时整理不规范放置的共享伞;定期对损坏的伞进行回收,并作为零配件重新进入生产线,达到循环利用的环保效果。建立与学生群体的宣传联动机制,将诚信培育融入管理服务。持续创新宣传内容,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完善宣传载体,联动学生新媒体,“线下+线上”共同引导“诚信借还伞”,培育师生诚信意识,让交大源伞“活”起来。
为解决资源服务中存在的信息分散、学科聚类不足的痛点,改善图书馆资源服务体验,经需求调研,结合师生使用习惯,图书馆积极落实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要求,推出学术资源地图1.0版,实现面向教育部二级学科的学术资源聚合和导航,提升学术资源对教学科研的支撑效率和服务精准度。一、项目背景学术资源地图将学术资源定位至教育部14个学科门类下的404个二级学科,综合我校下载量、发文量、引用量、影响因子、SNIP值等多种指标,建设基于学科聚类和数据驱动的多维度电子资源导航系统。首期主要整合中外文期刊、外文图书、学位论文等电子资源,第二期重点推进会议录资源整合。二、特色举措(一)整合常用学术资源,实现一站式检索整合常用全文学术资源,满足200多个数据库的一站式检索需求,集中呈现师生们关心的学科分类、核心收录情况、多数据库来源等信息。(二)映射我国学科分类,支撑学科建设与评估为实现学术资源分类和学科门类的映射和关联,将资源定位至教育部14个学科门类下的113个一级学科及404个二级学科,有助于根据学科门类进行学术资源的学科归属,并紧跟科学研究前沿,凸显交叉学科资源,实现学科资源的精准导航和利用。(三)重点强化会议资源,改善会议录导航薄弱现象现有学术资源导航系统未能整合会议录资源,更无法基于我国学科门类进行分类,学术资源地图汇集多个会议录论文资源,实现会议、会议录、会议论文三级信息的全面揭示,可跨库一站式检索,并更新会议预告及投稿链接信息,节省师生时间。(四)助力精准化选刊投稿,服务高水平成果产出学术资源地图整合Springer、Wiley、Elsevier、Taylor Francis四大出版社期刊,通过语种、影响因子、学科、引用量及关键词等,可精准选择投稿期刊,提高研究效率。三、开展成效目前,学术资源地图已整合71,110种外文期刊、604,069种外文图书、15,538种中文期刊、1,466,192篇外文学位论文以及约75,000册会议录,资源类型丰富、学术价值高,上线时受到第一教育、东方网、腾讯网、新民晚报、上海教育新闻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同时,图书馆不断跟踪学术资源地图使用情况,开展不同范围的使用情况调研,陆续收到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药学院、海洋学院、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等11个院系对界面、内容、检索方式、指标体系设计等较高评价。学术资源地图入口展示了14个学科门类。四、形成的长效机制学术资源地图在资源内容、平台功能以及运行管理上已形成长效建设机制。(一)资源内容:结合资源本身更新频率,电子图书形成季度更新机制,电子期刊使用数据形成年度更新机制,并制定会议录导航更新架构。(二)平台功能:持续提升平台的可用性和易用性。已部署和试点可视化技术应用,提高使用便捷性和使用体验。(三)运行管理:明确专门人员和团队负责数据收割、整理、更新和维护,做好服务器的运行备份以及系统安全管理。并协同技术人员,不断强化数据结构优化和研发部署。
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中心开展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师生的困难事、烦心事。一、项目背景闵行校区公共教学楼是师生教学活动发生的主要场所,教学楼内配备了饮水机,以便师生取用饮水。公共教学楼人员流动性大,师生使用教学楼驻留时间短暂临时,经常因为忘记带水杯而不便饮水,加之饮水售卖点又有限,造成身体供水不足影响健康。二、特色举措为助力师生身体健康,中心在公共教学楼参照机场纸杯饮水模式,2021年7月开始在饮水机旁加装一次性水杯,为师生提供便利条件,助力师生健康。闵行校区六幢公共教学楼上院、中院、下院、东上院、东中院、东下院的一层和二层楼,共安装纸杯架24个。定制安全环保材质纸杯,由物业工作人员每日巡查补充。三、开展成效第一期一共投放5000只190ml环保纸杯,清晨第一节课教职工老师可以喝上一口热水,刚刚吃过早餐的同学们可以清新口腔,保持良好的精气神投入学习。四、长效机制保证稳定持续的供应,解决师生临时之需。
“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网络信息中心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走深走实。“网”情深,有交大人的地方就有交大校园网网络信息中心积极为交大师生打造极致的网络体验,推进张江校区、文井路校区、李政道研究所网络覆盖,全面升级学校千兆交换机,支持用户千兆网络到桌面;无线网覆盖所有的教学办公区域以及43栋学生宿舍楼,逐步推进学生宿舍无线Wi-Fi 6覆盖。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推行5G校园融合专网,师生无需VPN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终端直接访问校园网资源,实现校内外学习、办公体验无差别。数据赋能,驱动管理服务效能提升建设新一代数据共享平台,连接数百个校内业务系统,实现分钟级数据同步,数据质量实时在线监控,年同步数据超亿量级。为院系量身定制的“学院事务管理系统”,充分发挥数据赋能作用,推动数据“一次录入、多方共享”,“教师画像”采集汇聚教师个人数据, “全景视图”多维度数据分析辅助决策,系统2021年支撑3000余名教师完成职称评审、长聘晋升、年度和聘期考核等工作,实现90%以上数据自动生成,推动机动学院、电院等8个学院的定制化数据应用场景落地,把学院教师和管理人员从众多的填表和统计汇总中解脱出来,提高了管理服务效能。算力普惠,“交我算”支撑教学提质增效“交我算”计算平台包含云计算、高性能、人工智能等国内高校领先的计算资源。网络信息中心通过持续优化计算资源供给,免费为课程教学提供优质计算服务,通过强大的计算能力模拟真实科研计算场景,依托计算精度和效率优化,辅助解决复杂科学问题。平台在支撑科研计算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共支撑全校本科生、研究生课程近120门,累计服务师生超6500人。同时“交我算”平台充分利用计算资源开展学生团队超算竞赛,先后18次在国内外大学生超算竞赛中获奖,为计算领域输送了一大批具备“学科研究能力+工程计算能力”的复合型计算人才。智能终端,“交我办”推动办事减流程、减环节随着数字化转型和智慧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信息中心不断通过新理念、新技术推动办事流程要素优化再造,通过减流程、减环节不断提高师生办事体验。2021年9月推出的“多码合一”应用,运用智能图像识别、数字签名验真等技术,与上海市政务服务数据进行系统对接,将身份码、健康码、行程码整合为一个通行码,对接校园闸机实现精准核验、加速通行需求。通过数据赋能,将迎新、离校等原需要10多办事流程的跨部门业务整合为一个应用、全线上办理,此外还联合学校各业务部门不断回应师生期盼,陆续推出班车学生预约系统、体检预约系统、体育场馆预约系统、运动健康等校园智慧应用,交我办平台用户达到6.9万人,年办事量超过120万,实现了办事更高效,服务更周到。安全守护,打造清朗校园网络环境网络信息中心致力于提升校园网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打造一流的全方位网络安全防护体系。2021年通过7x24小时的网络安全风险主动巡查,发现并及时处置校内网站和系统安全漏洞740多项,帮助各部门和学院将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建设校园网站统一发布平台,已将90%以上的学院和二级单位主页纳入集中安全防护之下,网站运维更放心、更安心。网络安全服务主动送上门,面向院系和二级单位开展网络安全培训讲座3场,网络安全现场深度扫描和诊断排查4次,深切回应师生对日常工作科研中网络安全风险应对的种种困惑和需求。
一、项目背景分析测试中心光谱波谱质谱平台党支部以“不忘初心,精准助力科研,勇担时代使命”的理念,持续开展了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党史学习的感悟转化为实实在在为师生办实事的行动。二、特色举措光谱波谱质谱平台是分析测试中心的下设公共服务平台,拥有总额达1.3亿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面向理、工、农、医等学科,提供广泛而前沿的科研支撑服务。光谱波谱质谱平台党支部共有党员15名,党员平均年龄36岁,博士64.3%,硕士35.7%,是一个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基层党组织。(一)党建引领加强联合,精准服务助力科研。将党建与业务紧密结合,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对接学院,2021年与药学院药物发现党支部、系统院科研创新党支部、农生院动物科学系党支部、上海药物所科研综合党支部开展了党支部联组共建特色活动,通过联组学习、实验室现场参观,双向交流强化服务,深入对接课题组62个,从与师生息息相关的测试服务着手,从精细之处回应师生期待。 (二)强化意识拓展服务,实践引领开拓新局。开展“万全之‘测’”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系列活动,在餐厅旁设立咨询台,提供现场答疑解惑服务,设立调查问卷,共收集125份问卷,其中教师占比21.6%,研究生占比60.8%,通过问卷了解到师生对分析测试中心的测试需求情况,不仅有针对性地解决测试疑难,而且为平台改革提供参考,推动中心高质量发展。(三)不忘初心臻于至善,勇担使命创新服务。发挥综合测试技术优势,实现样品测试解析全覆盖;以药物基础研发对接临床转化为导向,形成集成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创新药物研发分析技术平台;为教学科研提供一站式技术服务,打造交大品牌的转化医学服务,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三、开展成效今年来为全校27个学院及附属医院提供测试服务,年服务人次较2020年同期提升18%,总样品数提升79%,人均样品数提升83%。主动开发测试方法,解决测试疑难,助力颜德岳、樊春海、张翱、韩礼元、肖湘等众多课题组发表高水平论文,为崔勇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提供数据支撑。助力20余家药企开发药物,如帮助朝晖药业、美诺华药业等药企通过了10项药物结构确证注册备案,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四、形成的长效机制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服务对象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党建和业务联系,如与药学院药物发现党支部、系统院科研创新党支部实现结对共建。精准服务助力科研,完善了分析测试中心院系服务机制,以设立现场测试咨询台等措施,助力分测中心党总支“万全之‘测’”党建品牌的建立,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出贡献。
一、项目背景根据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要求,全校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弘扬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自觉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足本职岗位为广大师生教职医务员工服务。在双减背景下,为切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将“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到实处,学生创新中心党总支充分发挥上海交通大学作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服务青少年科创工作,解决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践行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二、特色举措学生创新中心自转型建设以来,建设带动学校课程与实践教学改革,推动双创教育教学发展,打造高质量双创人才培养的“练兵场”。与此同时,中心也一直积极服务青少年科创工作,下设机械工程实践工作站被聘为闵行区教育创客联盟指导单位,每年为青少年提供创新实践项目指导,举办各类面向青少年的大型机器人赛事,在科普教育等方面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和教育资源。为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学生创新中心党总支利用中心师资和资源优势,将科创教育辐射青少年,培育创新人才。推出了一系列特色举措:(一)打造科创服务品牌,“科创青禾计划”凝聚合力(二)从交大教职工子女到交大附属学校,扩大服务社会影响(三)以竞赛促创新,举办青少年科技赛事三、开展成效学生创新中心党总支结合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开展各类以科创服务为核心的“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取得良好成效。(一)5月31日,学生创新中心多位党员教师参与交大幼儿园六一庆祝活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交小苗”们带来了多场别开生面的科普教育课程。(二)10月7日,学生创新中心党总支与校工会党支部共同组织国庆假期“交小苗”科创体验营活动。本次科创体验营为“交小苗“们提供了3D打印、无人机、机器人等参观项目,还准备了太阳能小车制作课程让孩子们体会科创实践的魅力。(三)10月16日-17日,2021VEX机器人上海城市赛在创想600顺利举行。来自上海各中小学和单位的58支队伍共计269人参赛。学生创新中心已经连续三年举办VEX上海城市赛,参赛队伍和人数逐年增加,比赛热度持续攀升。(四)10月16日下午,第十三届徐汇区光启青少年创新教育基地开学典礼在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隆重举行。作为徐汇区光启创新教育基地合作方的四所高校学院的导师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总工程师冷春涛做了关于“有效利用的院校合作机制提升青少年科创素养”的发言。(五)10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闵行马桥实验学校科技会举行。在校工会的大力支持下,学生创新中心“科创青禾计划”走进科技会,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科创盛宴。来自附属马桥实验学校的1000多名学生参加,中心组织了多个科创展示项目。NAO机器人、RoboMaster机器人、无人机……取得了良好的展示效果。四、形成长效机制学生创新中心党总支打造“科创青禾计划”特色品牌,凝聚了一批有经验有热情的中心教师,推出了一系列可推广可应用的青少年科普项目。在拥有坚实的教育资源基础上,学生创新中心党总支积极拓宽项目开展渠道、丰富项目实现形式,与校工会、附属学校、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开展各类形式的“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形成了一套长期可行的项目运营方式。未来,中心将继续深入推进“科创青禾计划”,不断扩大服务范围,积极推动科创服务走进更多中小学,立足上海,辐射全国,播撒科创种子、激发创新梦想、不断为青少年科创人才培养贡献更大力量。
一、项目背景教学发展中心党支部为深入落实《关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进一步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通知》精神,基于青年教师“如何上好大学课程,站稳三尺讲台”的迫切需求,精心策划,组织开展“名师话教学”系列活动。二、特色举措教学发展中心党支部力戒业务与支部活动两张皮的状况,深度了解青年教师对于教学课堂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了有效解决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痛点难点,邀请国家级教学名师林志新教授、乐经良教授、上海市教学名师童钧耕教授与青年教师面对面交流,为青年教师传经送宝、答疑解惑。5月26日,国家级教学名师林志新教授受邀做客“名师话教学”系列活动第一期,主题为“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堂讨论”。林志新老师以课堂讨论为切入点,从问题的选择、讨论过程的设计、师生互动的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分享了设计思路和实用技巧。6月16日,上海市教学名师童钧耕教授受邀做客“名师话教学”系列活动第二期,主题为“如何构建和经营良好的课堂氛围”。童钧耕老师以“什么是成功的课堂气氛”这一问题导入,强调成功的课堂气氛应促使学生进行知识构建和提升,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状态,并积极投入课堂教学中。7月12日,国家级教学名师乐经良教授受邀做客“名师话教学”系列第三期活动,主题为“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乐老师结合自身几十年的从教经验和近年的听课体会谈教学。他从“教学节奏的把控、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交流的开展以及教学PPT的使用”四个方面细致而生动地进行讲解,分享了诸多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三、开展成效“名师话教学”系列活动吸引了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数学科学学院、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药学院等学院一线青年教师120余人参加,系列活动得到了青年教师的热烈反馈,认为听名师传授教学经验对新老师教学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讲解结合实际,易于青年老师学习与借鉴,学到了很多教学技巧,有助于年轻教师积累经验,有助于青年教师更好规划未来教学生涯。“名师话教学”系列活动为我校青年教师搭建了与名师面对面互动的平台,创造了深入交流探讨教学问题的机会,教学名师宝贵的经验分享与细致的解答使青年教师受益匪浅,为他们解决日后的课堂教学问题提供了广阔的思路与视角,也为促进我校教师教学质量的全面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力量。教学发展中心党支部,将结合部门实际,不断践行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内涵,建立长效机制,传承名师理念,促进青椒成长。
一、项目背景终身教育学院横跨长宁、徐汇、七宝三个校区,其中长宁校区是学校交由学院独立使用的校区,是学院非学历教育主要办学基地,徐汇、七宝校区主要服务于学院高端培训、国际化教育等。在疫情常态化防控大背景下,为保障校园安全,逐步推进智慧型校园建设,学院以信息化建设为主要抓手,根植“数字服务”理念,着力打造“平安智慧”校园,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凝聚全体教职员工发展合力。二、特色举措与开展成效疫情防控加“码”保障。为落实学校、学院进一步做好场所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总体要求,运用信息化手段助力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9月,学院上线“培训学员扫码进校系统”,方便长宁校区培训学员入校扫码核验,筑牢校园疫情防控屏障,实现数据留痕可追踪。2021年初,学院设计“教职工健康状况日报表”,员工在自觉做好健康管理的同时,学院也能及时跟踪员工健康信息,多方位保障校园安全。2021年9月,学院开发“七宝校区国际教育学生防疫扫码进校系统”,学生通过微信扫码方式进校,替代纸质学员证,实现校区防疫全覆盖。近期,学院对“培训学员扫码进校系统”进行升级优化,全新上线“学员码、行程卡二码合一”功能,只需一次扫码即可完成学员码、行程卡的双重核验,方便出行也更大程度上提升精准防疫效能。截至目前,共有37万人次学员使用扫码系统进入长宁、七宝校区参与学习。线上办公统一认证。“统一身份”是智慧校园识别用户的唯一有效凭证,使用统一身份账号可登陆院内多个应用系统,提高学院信息化系统账号管理的安全性和便捷性,解决各业务系统之间身份/账号不统一、账号来源不规范等问题。2021年9月,学院开发“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完成对办公系统、合同管理、校区管理、教室管理、预算报销、设备报修等多个应用系统整合,极大提高教职员工办公效率。数字服务系统升级。面对数字化转型应用浪潮,学院着重从优化内部管理流程入手,升级学院服务系统,努力实现项目全周期数字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以满足广大学员的要求,改善学员的体验。重点解决了师资入库审核、课酬支付流程优化,学院项目信息数字化管理升级等问题。线下会议扫码签到。学院开发“线下会议扫码签到”功能,教职员工通过微信进行会议扫码签到,规避传统签到弊端,并做到数据留痕。截至目前,扫码签到系统已为250人进行微信实名认证,完成20场扫码签到会议,累计扫码签到1370人次。美化校园休闲环境。2021年6月,学院在长宁校区主楼五楼平台搭建教职员工休闲区域,设有咖啡吧和休闲凉亭,增加教职员工和学员在工作学习之余休闲放松体验。2021年9月,长宁校区篮球场修建完毕,北楼室内体育馆部分设施翻新,让教职员工和学员在工作学习之余有了更多体育锻炼的场所,不断增强身体素质。2021年11月下旬,学院工会举办体育周活动,体育运动场所的不断完善助推活动顺利开展、凝聚民心。三、形成的长效机制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学院党委紧盯教职员工“急难愁盼”问题,在广泛征集教职员工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梳理工作事项,建立工作台账,明确工作方案和责任,以党史学习教育的扎实成效推动服务教职员工效能提升,努力为广大教职员工办实事解难题。2020年以来,以“数字服务平安智慧校园”为小切口,不断总结办实事工作经验,初步形成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深入调查研究。学院党政领导干部以座谈、走访、谈话等形式不定期深入基层开展“下沉式”调研,深入了解业务一线需求,仔细研究“急难愁盼”问题根源,征集办实事重点项目。支部勇挑重担。学院在职党支部设置覆盖所有部门,支部积极对接办实事重点项目,发挥所覆盖部门优势,勇挑重担,敢啃“硬骨头”,将办实事工作与中心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总结分析规划。学院党委始终以教职员工满不满意作为检验办实事工作的标准,及时收集反馈意见,做好总结分析,为下一阶段工作顺利开展打好基础。在常态化的办实事工作中,不断提升教职员工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学院改革发展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校园实行封闭式管理,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疫情防控要求,师生员工到外地出差经常需要提前进行核酸检测,从外地低风险地区返沪,也需要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方可返校。同时,根据市教委要求,保安、保洁、食堂、医护人员等重点岗位工作人员等需要定期进行核酸检测。学校疫情防控专题会议要求,以师生为本,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前提下,为师生在校内核酸检测提供方便,不但节省了他们外出奔波的时间,更避免了师生在校外核酸检测可能的风险,保障了校园安全。经校医院党支部牵头联系,今年8月,闵行区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江川街道专业人士现场勘察,共同选择了基本符合核酸采样条件的地点——校医院北一楼西单元,并提出了满足核酸采样条件的修缮要求。后勤保障中心组织力量一周内完成了改建,经疾控的认可,符合疫情防控要求,准予投入使用。同时,经校医院联系,卫健部门推荐了经过认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上海千麦博米乐医学检验所上门提供检测服务。自8月30日起,校医院第一核酸采样点开始为校内师生提供服务,每周日至周五工作六天。师生足不出校,便可在校医院核酸采样点完成采样,在线查询报告,检测费也有一定优惠,校内重点岗位人员也定期到该检测点采样。为满足外地返沪师生返校前核酸检测需求,学校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增设专用核酸采样窗口。校医院党支部参与落实协调,对原有南三门岗亭进行改造,进行物理隔断,师生即采即离。11月22日起,新增的校医院第二核酸采样点开始启用,每周一至周六工作六天。这样,师生如需核酸检测,一周内每天都可以方便地到校医院采样。截至11月25日,共检测12386人次。师生有所呼,后勤有所应是后勤服务的宗旨。核酸检测是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师生新的服务需求,为师生提供了便利,获得了师生认可。校医院党支部后续还将根据疫情变化,在满足疫情防控要求的条件下,继续做好服务保障。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一流学术期刊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校党委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工作部署,期刊中心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活动。通过多措并举,坚持思想引领、全面科学育人、推动交流合作,“期刊Talk”系列讲座最终形成长效机制,以实际行动加强编辑和期刊管理人员业务学习,提升专业能力,拓展多元化视野,推动期刊质量持续改善,增进与相关行业专家的沟通;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更好地服务单位教职工切实需求,增强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思想引领,紧抓需求期刊中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保持期刊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助力学科发展需求为导向,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凝心聚力、扎实工作。“期刊Talk”为群众办实事过程中,始终坚持紧抓需求的原则,在前期选题筹备时广泛征求编辑意见,最终策划了职业素养、大数据与智能技术、期刊富媒体、期刊国际化发展等选题,受到受众群体广泛认可。二、科学育人,全面发展学术论文是反映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也是科研能力的集中体现。在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部署背景下,办好卓越期刊出版优秀论文,期刊中心责无旁贷。“期刊Talk”系列讲座通过不同内容授课,助力交大期刊编辑拓展多元化视野,促进我校学术期刊高素质人才的成长,从供给侧角度改进期刊服务方式。三、资源融合,合作共赢期刊中心“期刊Talk”系列讲座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与资源优势,融合国际/国内、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产学研多种资源渠道,从而达成校内外期刊单位协同共进,最大化为群众办实事质量的目的。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激光杂志社、Elseviser、交大图书馆、交大医学院等进行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期刊中心为群众办实事本领的同时搭建相关行业专家交流平台,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四、真抓实干,久久为功目前,“期刊Talk”系列讲座已开展13期,接近两年的时间里累计服务人次超千人,反响热烈。期刊中心后续也将根据群众需求将其作为常态化项目开展,立足期刊“为群众办实事”,力争服务更多受众。未来,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将接续努力,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工作要求,通过召开高质量期刊系列讲座主动作为,扎实工作,服务师生,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促进学术成果传播提供坚实保障。
为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教育部党组和上海市委关于党史学习教育各项部署要求,按照学校党委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有关部署要求,海洋装备研究院结合实际,深入开展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海洋装备研究院围绕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听取师生群众心声,梳理痛点难点堵点问题。通过调研了解到,由于海洋装备研究院文井路基地位于学校闵行校区外,原为工业用厂房且距离主校区较远,内部与周边无文体活动配套设施,随着入驻基地师生人数的增加,对增设文体活动配套设施的述求愈发强烈。经研究讨论,海洋装备研究院将“文井路基地文体活动设施建设”作为研究院的实事工程之一,并明确了牵头部门和负责同志。经进一步广泛征集与听取师生建议,篮球、羽毛球与兵乓球三项文体活动的设施建设需求较高。结合基地场地特点,为合理利用空间,制定解决方案为:在中庭露天空地设置标准半场篮球场;在层高较高的4层连廊布置2张乒乓球台;羽毛球设施采用便携式羽毛球网架可按需在室内或者户外空地上开展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为保障文体活动设施的有效使用及师生安全,文体活动设施都在相应区域张贴了使用守则,所有设施免费开放使用,由文井路基地物业负责场地的保洁与设施维护。目前已按预期方案完成了相关文体活动设施的购置,篮球场也已于2021年6月23日竣工投入使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促进入驻科研团队之间的交流,海洋装备研究院在新建成的篮球场以“学党史、悟思想、强体魄、促交流”为主题组织开展了“深蓝杯”三对三篮球赛。通过篮球赛为入驻科研团队搭建了交流平台,提供了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机会。“文井路基地文体活动设施建设”项目以文体活动配套设施建设为载体,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文井路基地的配套能力,切实增加了科研团队师生在基地工作学习的幸福感及归属感,为研究院开展工会活动提供了基础条件,进一步丰富了基地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